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p>
这句话,对目前的马克西姆后厨中所有厨师都适用。</p>
其实无论中外,大家都是一样的。</p>
只不过国人看到的是新鲜有趣的西洋景,而外国人看到的是壮观的清明上河图罢了。</p>
所以尽管表面上看,这次小查和戴红的厨艺考核,只是发生在马克西姆后厨微不足道的一次内部考较。</p>
只不过是中餐和西餐烹饪技巧的初步交流,是一次西餐中作的简单探索而已。</p>
但后续影响却实在的重大。</p>
哪怕是身在其中的所有亲身参与者,都未曾想到过。</p>
这件事,不但把马克西姆后厨的一切都改变了。</p>
甚至在全球饮食业发展史上都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堪称中餐西餐现代融合菜的起始。</p>
别的不说,在此之后,马克西姆后厨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外厨师之间的感情明显增厚。</p>
在见识过坛宫厨师们的精湛厨艺之后,马克西姆的三个法国主厨已经不在有高高在上的傲慢,而是把坛宫五个人视为了可以在技艺上平等交流的同行。</p>
为此,他们工作中的强势和颐指气使都减少了许多,相应增加的是耐心和宽容。</p>
对于指点坛宫五个人更好更快的掌握法餐烹饪技巧,也开始当成一件很认真,很有责任感的事儿在做。</p>
很快,杨峰就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油锅碳烤组,开始专注地学习他渴望的西餐烧烤之法。</p>
经常会获得行政总厨“白毛儿”的亲自指点。</p>
而许春燕也得到了“拉清单”的看重,被调入了西饼房。</p>
开始在其指导下,专研西式糕点的制作和面包的烘烤技术。</p>
就连那些马克西姆后厨原有的厨师们,都开始感到他们过去如同地狱一样的工作环境,在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p>
是的,工作强度虽然还是很大,每次开餐仍旧需要争分夺秒的枪时间。</p>
但由于仨法国主厨已经不再是不苟言笑的死人样儿,偶尔还能在工作中开个玩笑,后厨的工作气氛明显变的轻松和快乐起来。</p>
尤其那些第一批去法国参加过突击培训的老员工,都觉得他们当初在法国巴黎见到的三位很风趣的主厨,似乎又回来了。</p>
私下里,法国主厨们对于坛宫的五个厨师表达的善意更多。</p>
哪個法国人赶上自己休息日,几乎都会邀请同一天休息的坛宫厨师去家里吃饭。</p>
这往往会变成一次不那么正式,但很有效果的中西厨艺交流机会。</p>
坛宫的厨师会因此对西餐审美理解的更充分。</p>
而法国厨师也会从坛宫厨师提出的问题和不同的见解中,触碰到更多的烹饪灵感。</p>
与此同时,中西方不同生活方式的接触和交流也有利于隔阂的消除,会让彼此变得更容易互相理解。</p>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杨峰开始认真学法语了。</p>
他对于厨房常用语的掌握,就和他的厨艺一样进步神速。</p>
而“乐个屁”也对汉语产生了兴趣,初步掌握了一些日常问候的普通话。</p>
然后这小子就跟一只爱学舌的鹩哥儿似的,天天在厨房“你好”,“哥们儿”,“吃了吗”的瞎咋呼。</p>
国人都讲究礼尚往来,更知道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的道理。</p>
很快,坛宫五个人便决定,也要分次回请三个法国佬去坛宫饭庄,尝尝正经的中餐。</p>
幸好法国佬没有对燕鲍翅参的喜好,多亏坛宫也有内部发放的消费券。</p>
他们五个人偶尔做做东还是可以负担的起的。</p>
没想到,这样的回请更让法国人震惊。</p>
因为尽管坛宫的厨师们请他们吃饭,点的不外乎是一些普通菜肴和面点小吃,最贵的菜也就来只烤鸭,或者一个烧鹿尾就到头了。</p>
在坛宫算不得什么真正的名贵大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