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眯着眼,细细品尝着权利带来的味道。</p>
修道?</p>
清心寡欲?</p>
不,这只是手段,一个永远享受权利的手段。</p>
“平身!”</p>
至正帝看着眼前这些人,语气淡淡。</p>
说完后,便是一些朝廷不吝赏拔人才,你们好好考试,将来为官需得为国为民之类的空话套话又整一遍后,至正帝就在太监的服侍下走入殿中。</p>
升殿后,文武百官叩头礼毕,侍立入场。</p>
这时,刚刚那个青衣礼部官员便引着诸位中式举人至丹墀内东西两侧,面北而立。</p>
这时,殿中面南而坐的至正帝朝读卷官吴兴邦点了点头。</p>
吴兴邦连忙出列,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太监递过来的策题。</p>
展开一看,只见最上面写着玉音两个大字,</p>
然后下面写道:</p>
皇帝制曰:朕膺天命,承祖宗列圣之统,以临天下,于兹三十有七年。</p>
夙夜兢兢、思弘化理,非法诸古而不可。</p>
然尝考之前代,继统之君,守成称贤,莫盛于夏之启,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康。</p>
之数君者,治绩之美,具在方策,果何道以至之?</p>
近世儒者之论,谓圣王以求任辅相为先;又谓君之圣者,以辩君子与小人。</p>
数君之致治也,其亦有待于是邪?</p>
且辅相之贤否,君子小人之情状,未易知也。</p>
兹欲简贤为辅,用君子,不惑于小人,将安所据邪?</p>
…………………………</p>
子诸生绩学明经,通于古今之宜,其具实以对,毋隐言,毋泛论,朕将采而行之!</p>
至正三十七年三月初三日。</p>
所有考生听到这道策问时,全都松了一口气。</p>
皇帝的策问,还以为多难,不过老生常谈也。</p>
又是近贤臣、远小人那一套。</p>
怎么辨别贤臣小人?</p>
唐太宗不是已经给出了好榜样?</p>
至于坏榜样?</p>
那可太多了,一抓一大把呀!</p>
正反论据,然后总结成词,完美……</p>
几乎所有考生的脑中,一瞬间就想到了这道策问的回答步骤。</p>
但此时,徐鹤却皱起了眉头。</p>
倒不是说他想在殿试中发表什么特立独行的论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