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君王一直是儒家梦想中的治世,这个考生用三代之例直接把题目给写活了。</p>
什么叫必也使无讼乎?</p>
这不就是吗?</p>
而且此文理气贯通,读之朗朗上口,用典也很恰当,就是不知道点题如何。</p>
顾守元已经重新开始从第一个字再看一遍了。</p>
只见他口中缓缓念道:“讼有不待听而自服者,为政者实使之然也!”</p>
“好破题!”</p>
“妙啊!”</p>
“故讼不待听而自明也,圣人之言巧而变之,可谓灵变通顺,实在是上好的破题!”</p>
顾守元通篇念完感叹道:“此文从破题、承题便解释了无讼和朝廷用政的关系,起讲说明无讼并非不要刑律,起比……”</p>
“全文秩序井然,层层相扣,对比整齐,文采斐然!真是这么多年来,我看过的难得好文啊!”</p>
要是刚刚大家还是在拍主考大人的马屁,但现在却都是真心夸赞起这篇文章了。</p>
“我最喜欢里面那句若圣王有象魏之悬,而君子怀刑,小人畏法,即一时偶有猜嫌,亦即自知愧悔,而不欲诉于元后之庭!”</p>
众人听了连连点头道:“这句确实厉害。”</p>
别的不说,象魏一词,估计就有很多读书人搞不懂什么意思。</p>
象魏是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一对高耸的建筑,因其魏然而高,谓之魏阙。</p>
因为悬挂教令,故而谓之象魏。</p>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圣明君主一样在魏阙悬挂各种法令,让君子知道犯罪就要被处罚,让平民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人们即使出现一些失信猜忌之事,也会自觉后悔,而不会诉讼到君主设立的公堂之上。</p>
厉害。</p>
典出有故,且非无的放矢。</p>
句句切中要害,紧扣题目。</p>
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好说的?</p>
顾守元是个精细人,他明明心中已经决定取中该生。但他就是不说,让大家畅所欲言。</p>
等所有人都谈过看法后,获得了一致好评,他却摇了摇头道:“这只是第一篇,还要看看后面!”</p>
第二篇、第三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