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还杀出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名叫斯蒂芬·茨威格,</p>
茨威格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老前辈都挨个吐槽了一遍,</p>
说萧伯纳的渐进主义是“安全的叛逆”、说罗曼·罗兰“用音乐写小说”、说叶芝的象征主义和玄学诗是“典型的封建欲孽”、说泰戈尔“翻译水平极差”。</p>
于是,所有人又调转枪头,怒喷茨威格偷袭老同志。</p>
就三四天的功夫,各路文豪你方唱罢我登场,简直就像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p>
……</p>
舰队街,</p>
《曼彻斯特卫报》办事处,主编室。</p>
啪——</p>
陆时放下报纸,努力憋着笑,</p>
没想到茨威格年轻的时候也这么剽悍,骂起人来都不论户的。</p>
萧伯纳没好气地说:“我赌这个茨威格是法国人。”</p>
陆时诧异,</p>
“啊?你为什么会这么想?”</p>
萧伯纳点了点报纸,</p>
“你看他是怎么说罗兰先生的,‘用音乐写小说’,这怎么看都不像是批评嘛~”</p>
“哈哈哈!”</p>
陆时终究还是笑出了声来,</p>
“所以,你猜测茨威格是罗兰先生的老乡?”</p>
萧伯纳哼哼一声,又看了眼报纸,说道:“这还用想?”</p>
罗兰小说的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因为罗兰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同时还是音乐评论家,</p>
那个评价确实是褒义的。</p>
可惜,茨威格并非法国人,而是奥地利人,</p>
萧伯纳猜错了。</p>
陆时说道:“这件事跟地域没关系吧?你和叶芝先生不都是爱尔兰人吗?”</p>
萧伯纳微微咋舌:“啧……我和叶芝那货可不一样。我支持新戏剧,他喜欢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倾向截然不同,我和他可没少论战。”</p>
陆时这才恍然大悟,</p>
难怪明明没叶芝什么事,他还要跳出来跟萧伯纳过过招,</p>
原来两人早就有矛盾。</p>
陆时安慰道:“好了~好了~别生气。叶芝暂且不提,你看茨威格,竟然连泰戈尔都不放过,就知道是年轻人想得太多,不知天高地厚嘛~”</p>
萧伯纳说:“也就是欺负人家泰戈尔在印度,没法回击。”</p>
说着,萧伯纳瞄了陆时一眼,</p>
“你不也是年轻人吗?”</p>
陆时忍不住笑道:“我心态可是老头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