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社会的城市消费水平
北宋从建隆元年(960)建立政权,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覆亡,长达202年。在这样长的一个时间段里,社会发展有动荡期也有平稳期,年成有丰收期也有灾荒期,要系统地探讨社会的消费水平,存在很大的难度,这里只能撷取部分断面,来看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消费水平。
3.1城市建设的消费水平
水利工程:熙宁十年秋天,黄河在澶州曹村埽决口,大水淹至徐州城,经奋力抗洪,城市得以保全。明年,国家拨专款改建徐州“小城,创木岸四”,填平了为拦洪筑堤、在城内取土形成的15个巨型大坑,重修了“澶州灵平埽,水不复至”。苏轼《奖谕敕记》记载了该项工程的开:“有旨赐钱二千四百一十万,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又以发常平钱六百三十四万,米一千八百余斛,募夫三千二十人。”徐州水毁建筑修复加固工程,应该属于北宋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国家专项开达3044万,米1800余斛(宋代1斛=5斗),累计用工7043人。
北宋时,杭州钱塘江航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潮水与江中礁石的威胁。先是,“章献皇后临朝日,以江水有皇天荡之险,内出钱数十万贯,筑长芦,起僧舍,以拯溺者”。尔后,为了解决“长淮之险”,又兴建了“龟山河”工程,“钱十万贯、米十万石,起夫九万二千人”,虽然减轻了航运之患,但问题未能彻底解决,江中仍有“浮山之险”。苏轼任杭州郡守,“二十年间,亲见覆溺无数”。浮山峙于江中,来往船只触礁沉没,“公私亡失,不知一岁凡几千万”。苏轼根据采访与实地勘察,提出了开凿“石门运河”工程,并山而东,由大慈浦北折至小岭,“凿岭六十五丈”,“度用钱十五万贯,用捍江兵及诸郡厢军三千人”,大约需要二年能够建成。福建、两浙士民,听说要“开石门”,“万口同声,以为莫大无穷之利”。(苏轼《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2)文化设施工程:兴建学校是北宋时期全国普遍开展的文化工程。庆历四年三月,“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吉州旧学在夫子庙,校舍狭窄,拟新建学校,筹集到社会捐资“钱一百五十万”,用劳力“二万一千工”,“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新校建成后,学者常有300多人。欧阳修称赞吉州学舍说:“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闳耀,而人不以为侈。”(《吉州学记〈庆历四年〉》)苏轼在《南安军学记》中谈到南安军郡治的学校建设经过,他说“南安之学,甲于江西”,校舍建设“始于绍圣二年之冬,而成于四年之春”,“为屋百二十间,礼殿讲堂,视大邦君之居……又以其余增置廪给食数百人”。该项工程属官修民助工程,据称民间捐赠了大量的钱款(没有说明具体的数额),而官方投资为“钱九万三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