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通告,回信(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这位先生并不知道其老师早已经和某城主勾搭在一起了,在信中小心翼翼地这般写道:“老师,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弟子便聚拢了小叶城许多经验丰富的老盐工。弟子想问的是,老师,若有结果的话,弟子可否和方天城主联系?”</p>

这可怜的孩子,一有机会便想方设法地为老师和某位阁下缓颊,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二者上演PK……</p>

方天同样在写信。</p>

具体地说,是考虑这封信该怎么回,嗯,回向帝都的那位圣域者前辈。</p>

从情上来说,这是知交好友的师长,从理上来说,这是直坦一生经历,给了他莫大启迪的引领者,让他跨出了又一个大步。</p>

是以,不论从情还是从理,这封信,他都需要好好回的。</p>

可是,回什么呢?</p>

还是那个酒山下的旷野丛林,方天在漫步着,一边漫步,一边也在检点或者说思索着一身所学。</p>

“大道”、“我道六境”,这是好东西,毫无疑问的好东西。</p>

尽管对前者方天目前还领悟不深,缺少契入的钥匙,但对于后者,且不说就是这个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他的道途,将他拽向了真修的道路,就说一步一步走来,每向前走一步,方天对这个东西的感受便深了一分。</p>

而感受越深,越觉得这个东西了不起。</p>

不说什么高深莫测,这话太虚,而且也不是“莫测”,一步一步,一境一境,他是实实在在把握着的,但哪怕是已经握在手中,方天还是觉得,他需要漫长的修行和解读,并且,是反复地。</p>

嗯,反复地。</p>

哪怕是现在,已经走到了“太阳真火境”的地步,方天依然觉得,前面的那两境,“空寂离尘境”和“初阳雪消境”,依然值得他长久地、慢慢地咀嚼着,反复回味着。</p>

越咀嚼,越觉回味绵长。</p>

“空寂离尘”,是让人从天地外界中暂时地脱离。脱离了,离却了一切纷纷扰扰,身和心,才能真正地静下来。</p>

静则清,清然后能作镜照。</p>

鉴照自身,洞彻并涤去、回复身心的一切污染与隙漏,这就是“初阳雪消”。</p>

这两境,都是埋头自修,不理外在。而过了“初阳雪消境”,就需要再次走向天地,“太阳真火境”是什么且不说,就说后面的“初阴知尘境”,是明明白白地,与外在大有关系的。“离尘”与“知尘”,一前一后,这同样是一个阴阳。</p>

换言之,“太阳真火境”在这里是承前启后的地位?</p>

它是脚踩两只船,一在阴,一在阳,由阳而达阴,或者说,由阴而达阳?也就是前世所谓的“阴极阳生、阳极阴生”?</p>

一念及此,方天心中生大震动。</p>

似乎,“太阳真火境”的真正面目,就要向他展露。</p>

不过暂时,方天没有进一步思索。——慢慢来吧,反正领悟在这里,跑也跑不掉。慢火久炖,这样子炖熟了,那汤水才有滋有味。</p>

而此刻,在方天没有观注的识海中,最亮的那颗“太阳”,与最浩大的那颗“太阳”,俱都光耀灼灼,并且,二者间风来火去,被它们带动着,整个识海,那九十七颗“太阳”所在的区域,都变成了一片火海。</p>

在这片火海中,所有的“太阳”都被一定程度地“融化”着,而那“融化”所形成的“水”,在这整个区域中流动,在那所有的九十七颗“太阳”中流动。</p>

然后,那些“太阳”,有的缩小,有的变大,有的更加明亮,有的走向黯淡。</p>

这一切,方天都不知道。</p>

当然,就是知道了,他也不会太过在意。——该怎么来,就怎么来,一切,顺其自然吧。</p>

方天还是在想着回信的事。</p>

这“大道”与“我道六境”,是不能传播的。</p>

并不是方天挟秘自珍,舍不得好东西,而是这东西的来源,哪怕到现在,方天也是一头雾水。——这东西是从“识海”中得来的,可是,那“识海”又是从哪里来?</p>

是他修行修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