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貙是否当真有谋反之心,人心难测,尚不好说,但是华、向两家的及时赶回,而且华登还能够带领吴军入宋作战,如果说这背后没有“暗行众”的身影,李然说什么也不会相信。</p>
“暗行众”在吴国的势力庞大,显然他们也一直有意扶持吴国成为他们的刀刃。所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以说一目了然。</p>
既然如今楚国已被吴国拖垮了,那暗行众再利用吴国来制衡宋国的国君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p>
而宋公左如今究竟能不能安然度过此劫,也就属实难说了。</p>
且无论最终宋国的走向如何,只怕接下来还会有大事发生。</p>
对此,李然一时也是倍感无力。</p>
——</p>
第440章_观从来投</p>
祭乐虽是不甚明了,但看得李然面带忧色,便是插嘴道:</p>
“此事说到底,终究是别国的事。远水如何救得了近火?所以夫君即便有心也是无力,乐儿看夫君还是不必太过伤神为好。”</p>
李然听罢,不由作得苦笑一声:</p>
“呵呵,夫人说的是,如今也唯有是静观其变,只是……希望不要波及到我们这边才好……其实我现在所担心的,倒反而是距我们只近在迟尺的周王室那边。”</p>
范蠡闻言,对此却是颇为不解:</p>
“哦?先生是说……此事难道还会波及到周王室吗?”</p>
“嗯,也委实难说啊。如今中原大乱,表面上看,各国之间似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实则是环环相扣啊!”</p>
说白了,此间种种,既然无一不是“暗行众”暗中搞的鬼。那这些事情的背后又怎可能没有关联呢?</p>
而范蠡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所以对于李然说的这些却还不能得其要领。</p>
此言说罢,他自然也不敢再多叨扰,便是极为识趣的退了下去。</p>
李然和祭乐眼看时候也确是不早了,也就起身回房休息去了。</p>
是夜晚,祭乐睡得倒也香甜,而李然侧身看着面前的佳人,心中也是思绪万千,并在心中是下定了决心。</p>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李然定会护你周全!让你能够就像如今这般的安枕无忧……”</p>
宋国之乱,局势的发展也总是出人意料。</p>
暗行众此番的作为,仿佛也并不顺利,或许正是这其中还有“道纪”在从中运作,两方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这才会出现如今僵持的这种局面。</p>
既然天下大势已经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那他李然呢?还能置身事外,守住这一份宁静祥和吗?</p>
不知不觉间,李然也进入梦乡。</p>
……</p>
次日清晨,李然刚刚起床,却得到范蠡的通报,说是府外又有人来求见,问其姓名却是不说,只说和李然乃是旧识。</p>
李然有些奇怪,便当即召见,等到那人前来,李然心中不由得一沉,来者不是别人,竟是观从!</p>
观从笑脸相迎,并甚是恭恭敬敬的朝李然行了一个大礼:</p>
“少主别来无恙!”</p>
李然对观从心中是有气的,姑且撇开他与楚灵王之间的情谊不说。就说这天下大势,若不是此人从中作梗,致使楚灵王一败涂地,如今这天下的局势又如何会变得这般混乱?</p>
借用往昔楚灵王所说过一句极对的话——这个天下,不会因为楚国的沉沦而变得更好!</p>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楚国的羸弱,以至于各国的权卿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最终导致中原大乱。而如今的楚国,在楚王弃疾的带领下也是愈发的衰退下去。</p>
也正因此,似丰段、竖牛等人,才有了为祸郑国的时机!</p>
而如今出现在眼前的这个观从,若要说起来,说他就是间接害死了祭氏一族的元凶,也毫不为过。</p>
所以,对于“道纪”,李然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哪怕这个“道纪”的阁主就是他的父亲!</p>
其实,对于他这一世的父亲,李然也确实是没什么印象,更谈不上什么父子之情。</p>
李然也无法想象,当自己见到他的那一刻,又会是如何的反应。</p>
观从见李然寒着个脸不言不语,也知道他心中所想,便是迎着笑道:</p>
“少主,眼下局势虽是纷乱,但总也不能都怪在观从的身上吧?再说,楚灵王之败,本就是咎由自取,又岂是观从一人能为?更何况,在下也不过是按照老阁主的意思去办而已。纵是观从在此是挟私报复,可这天下之事,又岂能是我一人所为的呢?”ωWW.</p>
“家父虽不曾谋面,但我李然亦素知其‘无为’,你这为祸楚国之举,当真是老阁主的意思?”</p>
“少主明鉴,老阁主他虽未明言,但其意也十分明显。况且是那熊围自己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纵是观从不出手,他也是迟早会自取其败的。少主当初之所以选择不告而别,又何尝不是作得如此之想?观从也仅仅是顺势而为,若当真无势可造,观从也断然成不了事啊!”</p>
李然也知道观从的一些话还是有些道理的,而且事已至此,若还执念不放,也完全没有必要。</p>
楚灵王已死,而王子弃疾也是按部就班的登上了王位,楚国的消沉已成定局,而中原的乱象也已经显现出来。</p>
李然沉默不语,有点不想再搭理他。毕竟,这个观从从始至终,都给他的感觉不是很好,哪怕这个观从曾经主动向李然示好,并且也有意投靠。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因为他李然有少主这一身份的缘故?</p>
两人无论是性格上,还是行事风格上都可谓是差异巨大。观从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李然是他如今所认定的主公,这一点他想的也还是非常清楚的。</p>
而且,他的所作所为,都可假借老阁主之口,李然就算是再不满,总不至于和自己的父亲为敌吧?</p>
“四国大火之事,你究竟知道多少?”</p>
关于四国同时起火,而且事先有“预言”,这件事绝不简单,李然虽猜测是暗行众所为,但是终究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p>
所以,李然还是向观从发问,想来他身为“道纪”的人,能知晓一些内幕,也不足为奇。</p>
“关于四国大火,其实观从不仅是知道一些内情。而且,道纪上下其实也都早已知晓了的!”</p>
“既是早已知晓,为何不加以阻止,反而坐等悲剧在四国同时发生?如此大的灾难,我想你就算是没有手段阻止,也能够及时示警,减少些无辜的伤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