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440章 宋国华向之乱(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经历过了子产的辞世,让李然也更加的开始珍惜眼前人。</p>

他不由自主的将祭乐给一把挽入怀中,他甚至都希望能够就这样,一直挽着她,直至天荒地老……</p>

所幸,郑国此后在游吉的操持下,一时倒也是风平浪静。而李然也得以能够继续安静的陪伴在祭乐身边。</p>

虽然是有了片刻的宁静,但祭氏的仇,李然却还是始终放在心中的。</p>

除了鸮翼探寻鲁侯稠的下落之外,眼下郑邑其实也有两件事是一直困扰着李然——四国大火,以及伯有鬼魂的真相!</p>

按照李然的推测,所谓的“四国大火”十有八九就是暗行众在其背后操纵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恐怖气氛,打击异己,就如同当时丰段打击子产那样。</p>

而他们既然已经动了手,那么就断然没有再停下来的道理。</p>

至于“伯有鬼魂”,李然倒觉得又或许是“道纪”的手笔。不过说白了,李然现在对此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一切都只能是继续于暗中观察。</p>

其实李然也知道,无论是“暗行众”还是“道纪”,其背后的势力都是极其庞大的,而他目前对于这两股势力,可以说都只是一知半解。</p>

李然虽是从庆封口中知道了“暗行众”的一些信息,但毕竟那时候庆封已经不是七君之一,有些事他也已然被排除在外,很多内情也就不得而知了。</p>

但是对于“暗行众”其背后所蕴含着的能量,李然也是十分清楚的。</p>

他们行事缜密,又最善于暗处使诈,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其他几个成员究竟是何身份,所以李然对其也是完全没有头绪。</p>

相比较而言,“道纪”固然也是势力遍布天下,但是相对也更为低调了一些。</p>

而这种“低调”,或许是因为他老子所信奉的“无为而治”,又或许,这些个“知识分子”本就显得是更为佛系。</p>

换源app,。</p>

横向比较起来,“暗行众”乃是各国公卿组成的一个联盟,其参与者几乎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几乎各个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p>

而“道纪”的成员构成,则多为各国的巫、医、卜、乐、史等职位,堪称是最古老的情报机构。往往是只能从另一种渠道,去努力维系关乎“道义”的话语权,并借由天命,来左右各国决策者的意志。</p>

而李然有时候也是不由庆幸,亏得他们两者之间所秉持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互相角力之势。</p>

要不然,他们若是强强联手,这天下究竟会变成个什么模样?</p>

这是李然所不敢想象的。</p>

李然当然知道,“四国大火”也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一定还会发生更大的事。</p>

这天晚上,李然正陪着祭乐行走在庄园内赏月,她现在固然还无法忘怀灭门之仇,但是起码表面上,她已没了之前那么深的执念和戾气了。</p>

或许因为她相信,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一定会替她报仇的。</p>

李然看着她,微微一笑:</p>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p>

这是出自《诗经》的句子,意思是“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p>

祭乐闻言,朱唇皓齿:</p>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p>

祭乐所回应的,也是《诗经》中的诗词,其意为:</p>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有一高雅君子,学问精湛,品德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宽广,地位显赫。”</p>

李然正要开口说话,却又听到不远处有一人上前说道:</p>

“先生,蠡有要事禀告。”</p>

李然随即招了招手。</p>

“好,请近上前来!”</p>

范蠡走了过来,躬身便是一礼:</p>

“见过先生和夫人!”</p>

“少伯,在自己家中便不必如此拘礼,就如同家人一般即可。”</p>

范蠡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尊卑有序,既然他自愿跟随李然,那自然该尊其为主。</p>

“先生,宋国前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p>

李然心中一沉,他有让范蠡关注其他各国的动向,君卿之间的争斗日趋白热,他需要时刻掌握各国的情况。</p>

李然乍一听到宋国出事,本能的认为“暗行众”恐怕又有所动作。</p>

难不成宋国的国君又如同鲁侯稠一般出了事?</p>

“先生也知道,宋国的国君和华向二族互换人质,君臣互换人质,也算是天下奇闻了!宋公将太子栾与他的同母兄弟辰和地作为人质送到华家,华亥也将儿子无惑、向宁的儿子罗、华定的儿子启作为人质送入宫中。”</p>

“宋公爱子心切,和夫人一起每天送饭给太子,来回奔波,以至于后来宋公左实在忍耐不住,便不管不顾的发兵攻打华向两家!因为宋公左一直表现的是对儿子的疼爱,这一下出乎华向两家的意料之外,故而脆败,宋公不仅是救了儿子,华亥和向宁等人也皆逃去了吴国。”</p>

李然听完之后,反倒是舒了口气。</p>

“如此说来,宋公在此君卿之乱中是取得了胜利?”</p>

范蠡却摇了摇头。</p>

“本来事已至此,那确实是宋公左胜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征讨华向二家的华费遂这边出了乱子,华费遂有三子,分别是貙、多僚和登,华登受牵连和华亥一起逃到了吴国,华貙、华多僚分别担任少司马和卿士的职务。但作为卿士的老二华多僚与自家的老大有些矛盾,在宋公左面前说老大的坏话,甚至是牵连到华费遂。”</p>

“宋公左对华费遂还是非常倚重和信任的,便交由华费遂来处理,华费遂为了避免生乱,最终决定让华貙出国,避避风头,以保全华家,岂料华貙准备向父亲告别,正好遇到华多僚,其手下突然动手杀了华多僚。”</p>

“华貙眼看如此情形,于是只得顺势劫持父亲发动叛变,而且还召集外逃之人共同作乱,不几日华、向两家的人便回到宋国,占据卢门!局势可谓是乱成了一团。”</p>

“宋公后又派丰愆、华牼等人抵御叛乱,而身在吴国的华登则率领一支吴军前去声援兄长的叛乱,最终突袭宋军得手,致使宋军挫败。宋公现如今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后续会如何发展,也未可知!”</p>

李然听完范蠡的话,在心中盘算一阵,这件事确实足够荒唐、混乱而诡异,各种事态的发展,总是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