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414章 邓析的是非之辩(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邓析以这一番诡辩之术断桉,却是让目睹这一切的众人均是目瞪口呆,也不由得信服。</p>

李然随后开口道:</p>

“先生这个处理办法,看似不作为,实则是站在双方的利益而说,最终谁都会沉不住气,并以此做出让步,实在是高妙得很啊!”</p>

邓析闻言,便是起了身,并来到李然的面前,将其再次是上下细细端详了一番。</p>

只因他见叶公对此人一直亦是景礼有加,故而也据此是猜出了李然的身份来:</p>

“一直不曾互通大名,足下莫非便是名扬天下的李然李子明?”</p>

李然客客气气的说道:</p>

“名扬天下不敢当,不才确是李然。”</p>

邓析点了点头:</p>

“既然是子明先生,那么析便再贻笑大方说几句,还望先生赐教,析始终认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这虽然容易被人说为我邓析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但世人又有几人知道能懂析之心意?!”</p>

李然拱起双手,作揖后是彬彬有礼的回道:</p>

“还请先生详言之。”</p>

“正如周王伐纣,周王无罪,伯夷叔齐亦无错!只不过是站的角度不同。而看待问题的是非就会不同,这便是世间所存在的真实。只不过,素来无人去辨明,故而于道统之上有所疏忽罢了。”</p>

“既然,以是为非,以非为皆为常理,那么又岂能避重就轻呢?所以,务必要重视此事方可啊!”</p>

李然闻言,不由心悦诚服道:</p>

“先生所言极是!”</p>

“然而现在的君主,对同与不同的差别已没有了辨别能力,根本就定不了是非对错。于是,就造成了天底下的人皆是黑白不分,清浊难理的局面。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很久了。”</p>

“不诚心闻所未闻,不诚心见所未见,不用心去谋划,又如何能达到预期?不用智慧思虑,就不能防患于未然。”</p>

“所以作为君主,若心思缜密,料事如神,则臣下之人皆无贪腐之心。若其君只知道把民众的耳目给掩塞住,总是用一套极为简明的逻辑去武断是非,那么民众终将会因为恐慌而震怒!”</p>

李然闻言,不无由衷的叹道:</p>

“听君一席话,胜活十载!先生真乃大才啊!”</p>

而邓析则是继续说道:</p>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工责;居大位而不治,二责;理官而不平,三责;御军阵而奔北,四责。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安国。”</p>

这些话的意思是,按照法律条文落实责任,这是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奉行法律是臣子的职责,臣子不得乱来,君有三种拖累,臣子则是有四种失责。</p>

三种拖累其一唯亲信是听,其二以虚名取士,其三为近故亲疏。</p>

四种失责则是,一是无功受赏,二是尸位素餐,三是处事不平,四是玩忽职守。</p>

如果国君没有这三种拖累,臣子没有这四种失责,国家自然也就安然了。</p>

李然听完这些话,更加断定此人实在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不禁深鞠一躬言道:</p>

“先生如此大才,何不出山一展宏愿?叶邑虽小,却也犹藏万家之室,足够先生能有所作为!”</p>

邓析却不由笑道:</p>

“子明先生当真愿意请在下出山?不嫌在下曾是坏了子产大夫的名声?”</p>

看来邓析对于李然和子产大夫的交情,亦是略知一二的。</p>

“唯才是举,先生在郑国所为,于此又有何妨?且若真是依着子产大夫的心性,他若真觉得先生乃是一祸乱之人,恐怕早已是留不得先生了!”</p>

世人一直流传邓析是被子产大夫所杀,这其实是一处谬误。</p>

其实,子产也同样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p>

就这一点而言,子产和邓析本就是相符的。</p>

而且,子产向来是有容人之量的,早年的“不毁乡校”便是实证!</p>

“而如今叶邑情形和郑邑相彷,但也有些许不同之处,此正是先生大用之时,还望先生莫要推辞!”</p>

邓析闻言,不由是哈哈大笑起来:</p>

“哈哈哈,既如此……来人,将我的竹刑拿来!”</p>

闻言,只见家中的小童是推着一辆独轮车走了出来。</p>

“析在郑国不得志,但确如子明先生所言,子产大夫能留下析的一条性命,且并未将此《竹刑》尽毁,也许多少是怜惜析身上还有那么一点可用之才,这才手下留情的。今日,承蒙子明先生如此看重,析若是无动于衷,恐怕有不识好歹之嫌。”</p>

“这一车的《竹刑》,乃析毕生之所学,还望子明先生能够笑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