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接着是喧天动地的鼓乐声。

众人心中一怔,均想到:“终于到了。”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应天府位于长江下游,东有锺山为屏障,西则长江天险,气势磅薄,有龙蟠虎踞之胜,更握水陆交通要枢,乃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派人于此城冶炼青铜器,称之为“冶城”越灭吴后,在秦淮河边另起一座土城,称为“越城”越被楚灭后,楚威王又在清凉山上了一座新城,取名“金凌邑”金陵的名称始于此。

三国时代。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孙权迁都金陵,改称建业,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城,取名石头城。依山建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此后东晋、宋、齐、梁、陈均在此建都。成为南北争战中决定成败的重镇。

当年朱元璋一统天下,在定都的问题上,请来群臣商议,众臣纷陈己见,提出洛阳、关中、汴梁等地。

其中虚若无和刘基两人力主仍以元人首都北平为都。

两人以元人建都于此后,因其武功之盛,版图之广,早成了天下向往之中心,水陆交通,皆发轫于此。

东出则山海关,至锦州速河;南出涿县、河间、达山东及东南各省;西北出居庸关、通察哈尔、绥远及外蒙;北出古北口,至热河。实乃天下军事交通经济无与匹敌的要塞。冠盖往来之盛,优于金陵(建业)其时为了这南北两大都会的选择,颇有一番争论。

虚若无更提出自古以来,每逢分裂之局,均是北必胜南,偏安南方者最后莫不被北方所灭,屡应不爽。

可是朱元璋久战求安,终不采纳两人之议,道:“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梁实周、汉、唐、宋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亦不无更作。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足以建国。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朕欲建为中都,如何?”

谁是皇帝谁说了算,所以众臣唯有称善,就此以金陵为都,易名应天府,以示上应天德,成立大明。

北平则改名顺天府,封与军功最大的儿子燕王朱棣,北方遂落入其掌握上,于此亦可知谢廷石实乃天下十三布政司里最有权势的边疆大臣。

这掌握着大明命脉的古都应天府,城区面积广阔。

长江自酉甫横穿城北,艳名著天下的秦淮河由城南入,绕城西再北流入江。

秦淮河入江前的河段,两旁青楼林立,大多是历史悠久,国势虽有兴衰,但这段河岸总是热闹非常,以另一种醉生梦死的方式存在着。

江河两岸平原千里,东有宁镇山脉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相连,房舍连绵,名胜古刹,说不尽的千古风流。

这时官船正在波平如镜的秦淮河上,缓缓靠往岸旁去。

八艘京师的水师船布防在河的两岸和前后,阻截着其它船只的接近。

码头外远处是状如伏虎的清凉山。山上是逶迤蜿蜓,昂首挺立的峥嵘石岩和古老墙堡,那就是石头城的遗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