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引援?姻缘!(2 / 3)

后汉长歌 鹰非 1290 字 2021-03-0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老天既然选择了让我再重活了一次,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

午饭后,侍御史府,书房。

王允听完王黎这些年的经历,抚着胡须连连点头道:“省之,公覆,这些年来,朝中取士无非四科而已。你二人这四科已是不俗于常人,可你等如果处于德玉的情形,可能比他做的更好?”

汉朝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按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王晨、王盖二人自幼便由王允聘请名师大儒教导,二人对帖经和墨义自是不在话下。

明法,即通晓律令,同样不过死记硬背,稍加融会变通即可。而至于德行、决断,又有谁会和当朝侍御史过不去呢?更何况二人的人品同样经得起在阳光下爆嗮的。

至于察举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举孝廉”和“举秀才”,“举孝廉”乃汉朝察举制最为重要的岁科,汉朝名士、公卿多出于此,甚至曹操也是“孝廉”出身。而“秀才”在汉之时尚未有科考,仍以举荐为主,故曰“举秀才”,后为避光武帝讳,更名为“举茂才”。太平道教主张角就是不第的秀才。

听闻王允的话语,王晨思索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三弟虽为魏郡掾属征辟,未走四科取士,但是以三弟的能力、应变和布局来看,并不下于当朝任何四科士子。晨虽不敢妄自菲薄,却也不能与三弟比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点德玉确实值得你二人学习。你二人再勿整日里抱着经史子集、圣贤之书死读,也要出去走走,长长见识。”

见一旁王盖也深以为然,王允点了点,又转头向王黎道,“不过德玉,按你的见识、韧劲、胸襟以及应变能力老夫并不应该担心,但你同样也有些许缺陷,你知道什么吗?”

“还请二伯指教!”

王允并未直接回话,反而指着案桌上的茶具,问道:“你觉得这茶怎么样?”

茶起源于神农氏,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解毒药物,因此那个时候叫做“荼”。经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和先秦的演变,茶已经作为一种食物出现在餐桌上。人们往往会在茶中掺杂一些调料,比如油盐酱醋等混合着茶叶一起烹煮,这会的茶叫做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