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林丹巴图尔(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卿说的是,即去张榜行文,将朕之意愿,通告天下。”

“即日起,在京择一址,设讲武堂,广招天下武人为官。便是山林之间,草泽之地,只要是素怀忠义,猿臂善射的豪杰猛士,尽可来报名。”

“凡有真材实料者,朕必重用!”

朱由校这一番话说完,冯铨都愣住了。

其实他确实是见到了当今各地,文武失和的弊病,所以才会硬着头皮来提醒、奏议。

却没想到,天启皇帝如此真性情,与自己想到了一起,直接在京设立了一个讲武堂,这比朝廷所谓的一纸空文,说什么从此重用武牟,要强的太多了。

“陛下圣明!”

冯铨着实有些佩服这位皇帝的魄力和果断了。

朱由校想了半晌,冷笑一声,又道:

“熊廷弼守辽,未有一地之失,后来辽阳议战,贺世贤出城,也是听了沈阳城内的文官所为。”

“换了那王化贞,不及半载,一败涂地!”

“广宁之战,在朕心中,从未忘记哪怕一日,这等屈辱,早晚要叫那些关外的蛮夷,血债血偿!”

说于此处,朱由校左手握拳,锤于案上。

满朝文武尽皆哗然,纷纷跪倒,山呼“皇上保重龙体”、“陛下息怒”,云云此类,使朱由校更加不胜其烦。

待冯铨入班,再有出列者,提及的一般就是各地琐事。

这地闹了水灾,那地已连年干旱,或是某处卫所军队哗变,漠南蒙古各部又与察哈尔联合,入寇抢掠,大同城下打草谷。

别的事,都没有引起朱由校重视,做皇帝两年多,听见遇见的天灾人祸太多了。

现在的朱由校,早就从最开始的无所适从,变成稀松平常。

这才天启二年,因为小冰河期造成的影响日益加深,未来二十年内,大明的这种灾难,只会越来越多。

让朱由校多留了一个心眼的,是察哈尔部联合蒙古诸部入寇大同的事儿,这货,得急早处置才行。

眼下察哈尔部的汗,蒙古帝国大汗,是一个叫林丹巴图尔的小伙子,年纪和冯铨相当,今年还不到三十岁。

这个人,便是后世人称的“林丹汗”。

当然,人家现在可不叫这个名儿,蒙古诸部给的尊号,是“圣汗”、“圣人”、“圣者”,搁在后世,这个被音译成了“呼图克图汗“。

眼下的大明,则将其译为虎墩兔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