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厂卫(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王安本来是想给朱由校念的,见皇帝直接抢了过去,也是一脸懵逼。

因为皇帝不识字这个事儿,只有他知道。

朱由校看了一眼奏疏上的落款日期,皱紧了眉头:“王安,这么大的事儿,为何拖了半个月才上报?”

王安道:“回皇上,这奏疏上来的时候,先帝病重看不了,您还没有册封为太子,也不能理政。”

闻言,朱由校点点头,侧躺着道:“给朕念!”

王安以为朱由校仍是不识字的,哪敢怠慢,赶紧爬过去把奏疏捡起来,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念道:

“淮北饷司杨嗣昌启奏:臣在应天,闻听淮北居民食尽草根树皮,甚或数家村舍,合门妇子,并命于豆箕菱秆。”

“此渡江后,灶户在抢食稻,饥民在抢漕粮,所在纷纭。一入镇江,斗米百钱,渐至苏、松,增长至百三四十而犹未已。商船盼不到关米,店铺几于罢市,小民思图一逞为快。”

“朝廷若不急早赈灾,恐成祸患!”

听完后,朱由校也大致知道了杨嗣昌的意思,这地方上的饥荒影响的已经不只是百姓了,就连南北货运和地方物价,也都因此受到波及。

这奏疏已经是半月以前的了,饥荒现在还不一定发展成什么样儿了。

一夜之间,刚登基一天不到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后脑却是多了几根白发,这小冰期已经开始了,闹饥荒的肯定不止淮北一处。

如果要处理,那就得来一个系统性的改变。

淮北各府的事情传到自己耳朵里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事情已经闹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什么叫无法收拾?

那就是十室九空,满街都是饥民,每夜都要死成百上千人的地步,到了那个时候,离地方动乱也就不远了。

第二个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杨嗣昌,他没有遵守东林党的朝政规矩,把本“不该”报的事情,给报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