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朝实施的是募兵制,赵昺对此更是进行了强化,禁止禁军屯田经商,粮饷、军费、兵器装备等全由国家供应,而这些皆是来自赋税,不足部分就要由朝廷花钱购买。如此虽然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
不难看出,如果要发起一场战争,一定要先预判战争会持续多久,再根据出动军队的规模计算所需粮草大致总数,从官仓拨付,万一战事延长还得不断补充。毕竟无论是士兵自带干粮还是屯田自给,一旦遇到长期作战,日常粮草供给都无法持续,一定要备足所需的军粮。
而这个数字往往十分庞大,赵昺计算过动用一个军,以出征十个月计就需要粮食四十万石,约合现在的两万多吨。而此时的上等良田亩产才三石左右,那是十多万亩的产出。这还只算了士兵的口粮,战马所需精料和运粮民夫口粮还没计算在内。
在正常情况下,大宋占据了富庶的江南,有江东、湖广两大产粮区,所能调配的资源足以支持长期作战。但是战争在哪里打往往无法决定,这也加重了前些粮草供应的压力。尽管赵昺在军中建立了各级辎重部队,并利用水力周转,尽可能的减少征用民夫,以减少粮食的消耗,但在两个战场上仍然动用了大量的州军和三十余万的民夫,已经是战斗部队的倍数了。
为了节省粮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粮的民夫会先后分批放返,但前线会一直保持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民夫队伍,他们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成为一个很恐怖的数字。除了战兵和民夫外,军中还有大量骡马,其中有需要精料喂养的战马,和粗料喂养的驮马、乘马及驴骡等畜力。
比如战马,虽然马匹可以就地啃食水草,但还需专门准备饲料。其所喂饲料既可以是干草、稻麦秸秆,也可以是豆类甚至小米。一般来说,普通畜力用干草喂养,战马用草料和粮食混合喂养,以保证作战时的体力。草料和粮食的比例也没有绝对标准,视情况而定。而每匹军马的标准是每天生谷二升,豆类若干,以保证战马体力充沛。
数万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喂,所需粮草的总量不可能精确控制,作战时间更是无法预料,指挥官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征集粮草,组织运输。一旦粮草供应出了问题,不必等到粮食全部吃光,当存粮低于一定的警戒线的时候,整个军队可能就会出现恐慌,战争到这里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这时除非退路被截断,否则一般的统帅都会选择退兵。
在己方粮草不足情况下,有的时候还可以因敌取粮,比如攻下一座城池或粮仓,再或者麦熟就食,如此种种史料上有很多记载。不过这种情况偶然性因素很大,受时间和空间制约,难以准确把握,优秀的统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粮食永远是有限的,一场大战每日消耗的粮食是个天文数字,纵然国力承受的起,运输也是个问题,而且后方的耐心和承受力也是有限度的。
虽然有人另辟蹊径解决后勤问题,曹操就用人肉干充作军粮;五胡乱华时氐人羌人交战,双方都没有军粮,等到战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吃敌人和同伴的尸体;残唐五代时期有的军阀大规模屠杀百姓,以人肉为粮。这些奇葩都堪称后勤界的一股泥石流,而赵昺可不想将自己的军队变成一支‘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