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岛上共设有一州、三军、二十二个县,还有大小衙门,官员加上胥吏怎么也有上千人。若是将这些官员一锅端了,一时根本无法选派出如此多的人去接替。即便只换掉主官,府中也难以派出具有相应品级,具有治理地方经验的官员。若是强行为之,那帅府的工作又没人干了,可应节严的一番话很快打消了赵昺的疑虑。
赵昺过去听多了琼州乃是荒蛮凶险之地,那里的人缺乏教化,好勇斗狠不服王化这样的负面评论,也便以为琼州教育落后,人才凋零,以致如此。但从应节严的话中才知情况并非这样,琼州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兴学育人,到了本朝更是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如今所属州县皆有官学,甚至有多所。另外还有大儒兴办的私学,百年积累已经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
琼州入宋后一直是贬官的流放之地,而往往这些被贬的官员也是饱读诗书的儒者,他们的到来也给这里带来了文化气息,比如苏轼、李纲、李光、胡铨等名臣都曾在此开堂讲学。而一些落籍于此的官员家学渊源,为传承家风,追求世代功名仕途,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培育出了一大批人才。
再有海南虽孤悬海外,但由于两宋时期,中原战乱,游牧民族频频南袭拓疆,政治中心南移,大批有文化的移民氏族迁入,其中相当部分是官宦、师者,避乱南迁世族,尤其是近些年对元战争失利,出现了大批社会精英过海避难的情形,形成了海南社会的士族群落……
“没想到琼州之地却还藏龙卧虎,先生之意是重用本地人才,征辟良家子弟为官,治理地方?”赵昺一听便明白了,老头儿是将这些人当做人才储备库了,而本地人熟悉民情,晓得风俗,又熟悉朝廷法度,确实比他们上手要快。
“正是此意,帅府可从琼州士子中挑选家世清白,有忠君之心,并有功名者入仕为官协助殿下管理地方。这些人世居于此,饱读诗书,又有功名在身,受乡间百姓敬仰,正可以他们因俗而治。”应节严点点头道,“另可从避祸的官员中征辟些为官清廉,素有官声、精于政务者重新入仕,他们入仕多年,熟悉朝廷政令,明白办事程序,又素有阅历,以补各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