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七十六章 半年总结(1 / 3)

神秘让我强大 木恒 2915 字 2024-02-24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184年过去的很快。</p>

而第一次黄巾起义,其兴也勃,其败也速。</p>

十个月后,历经广宗之战,曲阳之战后,黄巾迅速败亡。</p>

与此同时,太行山中。</p>

中部某山谷,一处主寨中。</p>

人声鼎沸。</p>

觥筹交错。</p>

因为山中迎来了大丰收。</p>

山田贫瘠,竟然也能亩产收成120斤粮食。</p>

而且只需要上缴3成。</p>

再无其他苛捐杂税。</p>

每人都有近十亩地用来伺候。缴纳3成之后,还能剩下700到1000斤粮食,辅以野菜等,已经可以勉强温饱了。</p>

再多就伺候不过来了,因为这是山地,不是平原。</p>

能得到这样的丰产,无疑和闻人升教授的农业技术分不开。</p>

从农业工具,到选择种子,到施用肥料,还有引水灌既,都是各种学问。</p>

主要还是山中缺水,否则的话,提升到3、400斤是很平常的事。</p>

山地易于防守,但潜力有上限。</p>

闻人升就在这处寨子中进行本年评议。</p>

二月进山,如今是十一月,正好十个月过去。</p>

也正好是黄巾败亡。</p>

这一次评议的目的是什么呢?</p>

一是查看积累收获。</p>

二是确定下一步的战略方向。</p>

三是在黄巾完蛋之时,收拢人心,给众人吃颗定心丸。</p>

有人还以为大汉又能转危为安,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做良民的好。</p>

闻人升要告诉他们,想多了。</p>

这次黄巾的平息,不是转危为安,恰恰是更大危机的开始。</p>

从此之后,大汉就一路滑向深渊,人口迎来第一次剧烈波动,从峰顶的6000多万,一口气锐减到1000多万。</p>

而且这种波动,还在以后成为常态。</p>

每200-300年间就会出现一次。</p>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是明朝人总结的。</p>

他们正是看到了200到300年就会分一次,才会这样说的。</p>

汉代人才有几次经验,不过是秦朝统一,接着分裂,又是汉朝统一。</p>

这就是地理封闭所造成的。</p>

人心还是很脆弱的,抗不过物质因素的影响。</p>

尤其是在文明的蒙昧期。</p>

地理封闭有好处,那就是能造就大帝国。</p>

坏处就是内部养蛊,没有新鲜想法的存活之地,因为你只要冒犯了上面,几乎就无处可跑。</p>

泛舟海上,基本等于自杀。</p>

墨家完蛋就完蛋在这里,只要大一统王朝,就不会容忍墨家基于“不平则鸣,就是硬杠”的基础上,而诞生的种种理念。</p>

就会喜欢上下尊卑,各种为尊者讳的儒家理念。</p>

此时,高堂之中。</p>

众人排成整整齐齐地五排,向闻人升敬酒。</p>

闻人升峨冠博带,虽然20不到,却像个四十多岁的学者。</p>

很有威严和声望。</p>

“敬贺师尊。”</p>

“祝师尊万寿。”</p>

他讲学不到十月,已经收纳了许多寒门子弟、还有贫家子弟。</p>

这些人中还有些人刚刚学会书写,但不妨碍他们接受闻人升的知识和理念。</p>

人的学习力是惊人的。</p>

古人与现代人没有生理区别。</p>

尤其这年代的人们,那是对知识非常渴求的。</p>

程门立雪是宋代的故事,但三国时,求学的人更多。</p>

像邓艾,就是非常贫穷过,曾沦为屯田民,可以说绝不是什么寒门或者地主,但仍然找到各种机会去发奋读书,决心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p>

关羽也爱读经书,同样出身草莽。</p>

这都是极有名的人。</p>

其他那些好学者,更是比比皆是。</p>

从几万人中选出几百机灵者,智商在120以上,半年就能有所成就者,其实一点都不难。</p>

尤其闻人升教授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p>

很多时候,只要学会一点基础,就能恍然大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