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刁民是必不可少的,也存在不可教化之人,一些恶霸土豪更要及早处置,仅靠训导显然不现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除了驻军之外,情报信息尤为重要,驻军和军情的传递,只靠丝绸之路和商队并不现实,军事要塞的修复和建设也为当务之急,在这个时代还是以烽燧为主。
烽燧在汉代时期已经十分成熟,为了安定西域,从玉门关到河西四郡,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号称烽燧万里相望。
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一昼夜就可使河西的信号传至辽东,远达数千里,烽火通信迅速可达,在这个时代是效率最高的军事通信。
西河四郡的烽燧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之中,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相邻的烽火台见到,燃起同样数量的烽燧,一个接一个,将敌情及时精确地传递出去。
此外,火堆和烟柱的多少,代表着敌军数量多少,以当下的军情规定:寇贼不满五百放一炬;贼五百骑以上,放三炬;千人及以上放四炬。
西域各地的军事设施部署,刘封打算将这些烽燧继续保留,从玉门关往西域南北两线做延伸,除了修葺原本的烽燧城堡之外,按照要求建设新的烽燧,北北线分别由郭统、商越二人监造,用两年时间完成。
但仅用烽火传递军情还远远不够,固然速度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传达军事情报,尤其是复杂的军情,同时还要加设馆驿,与中原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依靠战马传递消息。
驿站主要以传达官府文书、重要情报为主,每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甚至可以和商队休息之地共用,以缓解财政压力。
边塞之地,以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才最为稳妥,不然万一什么时候再有混蛋搞个“烽火戏诸侯”的把戏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天山以北只剩乌孙、坚昆和康居三国,其中以乌孙实力最强,但刘封不想再大动干戈发兵征讨,决定利用三国之间的关系将其收服,北部还以都护府的形式管辖,这些地方太过遥远,以目前的军力来说派驻官员的可能性不大,长期驻兵更是不现实,只能先遵从旧制,等北部逐渐修建城池,打通整条北面军事路线再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