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地狱厨房(1 / 3)

国潮1980 镶黄旗 2671 字 2024-02-2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宁卫民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支持京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p>

不但耗资巨大,也为之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p>

所以在这届雕塑艺术展上,虽然他订造的这些东西一公开亮相就震惊了四座,让诸多来宾感到目醉神迷。</p>

也引得美术行业的许多同行力捧,诸多美术杂志争先报道。</p>

甚至那几件儿大型艺术品,在美协的推荐和促成下,还有不小的机会入选中小学的美术教材。</p>

但于宁卫民来说,这都算不得多么出乎意料的事儿。</p>

他虽然是很自豪,很宽慰,很高兴,但却并不为之如何激动,因为毫无悬念。</p>

这些由知名大匠所制的精品,成本和水准都在明面儿上摆着呢,获得了一致好评纯属必然。</p>

与之相比,倒是他挺随意做的另一件事,很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p>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月,他也没进行太多关注和额外的付出。</p>

但收获却是大大超他最初的预期,让他喜出望外。</p>

那就是让坛宫的几位厨师去马克西姆餐厅学厨一事。</p>

说起这件事,宁卫民的最初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为了三点。</p>

一是为出国做提前的技术准备。</p>

去东京要开坛宫分店,已经是宁卫民必定得执行,板上钉钉的事儿。</p>

可这年头的京城没有一家日本餐馆。</p>

那由京城饭店开办的,据说是京城第一家日料店的“五人百姓”,还要等到1985年的4月才会开业。</p>

所以考虑到日餐量少而要求精致,又不排斥生食和冷食的特点。</p>

那么宁卫民派厨师去马克西姆餐厅学习下法餐,显然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p>

这样既能学点新的烹饪技巧,也能适应下更先进的厨房设备。</p>

二是宁卫民也想借着此事,对两个不惜砸了铁饭碗,也要来坛宫干的江大春和小查做个暂时的安置。</p>

这俩小子,年轻、性情、敢冲、敢干,又机灵,有应变能力,宁卫民是相当看好。</p>

他心里已经认为这俩小子是自己去东京的最佳帮手,当然要着力培养。</p>

三就是可以全面提高坛宫本身的菜品层次。</p>

西餐相对于中餐,最大的优势就是精致和美感。</p>

这不是说中餐就不精致,缺乏美感。</p>

但问题是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审美就不同。</p>

中餐向来更重内容而轻形式,是让人从食物本身的味道,通过吃的过程来获得最大满足。</p>

所以中餐的讲究和排场是通过菜品本身的色香味体现的。</p>

一定要菜色够多,食材昂贵,滋味绝妙。</p>

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p>

哪怕像食品雕刻这种东西,最早也是应用在祭祀上的,并不是为了装饰菜品的。</p>

这门技艺普遍用在高档宴席上,发扬光大,那还是建国后的事儿。</p>

所以按照传统,中餐宴席陈设就是再讲究。</p>

通常也不过是加上桌围桌帔,摆上金银酒杯,象牙筷子而已。</p>

桌上向来不摆花,也没有其他的点缀品,甚至过去就连桌布都没有。</p>

这并不是抠门或贫穷导致的简陋。</p>

而是因为按旧时的礼节,客人座位分高下,要依照桌面的木纹而定。</p>

反过来西餐就大不一样了。</p>

洋鬼子与我们是其实完全反着来的,更重形式,轻忽内容。</p>

大概是因为菜样太少,不会有什么显亮的变化,他们都是在食品以外着意。</p>

如桌椅之摆设,卓单之缎或绸,器皿的样式,酒类之繁多,花卉之陈列,都极端讲究。</p>

过去常有为请一次客,而特画图样,特制器皿者。</p>

甚至就连菜单、音乐、鲜花、灯光的重要性,都要排在食物本身之前,更重视综合体验。</p>

发展到最后,对于菜品的创新,自然而然就更容易纠结于食物的外在美。</p>

要说句实话,其实宁卫民经营坛宫的思路就是借鉴了西餐厅的经营方式和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