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 3)

往事悠悠 肖华 2144 字 2021-03-02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婚变风波发生后,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将肖华涂抹得面目全非。肖华只觉得悲愤、痛苦、委屈充塞心间。她曾以沉默反抗过,然而“事情已经到了我非表白自己而无法逃避伤害的地步”,她终于不再保持沉默,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往事悠悠》,她欲向世人这样说。

“1988年底我开始动笔,1989年4月书稿草成,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这期间我尝够了回忆的酸楚苦涩,可回头看看,又为自己笨拙的笔墨羞郝,真想付之一炬,我没有勇气也不想将它投出去。”(肖华《往事悠悠·自序》)肖华忍受着回忆的痛苦,去回首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肖华以血泪凝成的十余万字的这部长篇自传体回忆录《往事悠悠》的出版,因为种种阻挠,一拖再拖,悠悠数年而过,出版风波再度成为肖华不堪回首的往事。这部书终于将要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希望这悲哀的的路能照上光明和欢快。

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解释《往事悠悠》这部书稿。肖华的这部自传体回忆录虽然是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忠实记录,但不可忽视的是肖华作为一名“知青”,一名“老三届”学生,她的活动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因此,她的生活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浓缩了一代人难忘的历史。在这段特殊的历史中,肖华与张艺谋们,用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贫乏苍白,去追逐,去奋斗,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他们未必能把握个人抑或时代的命运。但他们终于在不可把握的时局和命运中锤打和磨练了自己。什么是这一代人最珍贵的收获?不是那些当代青年闻所未闻的传奇故事,而是那不畏艰难的自立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没有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气势磅礴、深刻隽永,但它更为实在真切。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成就了张艺谋。肖华笔下的张艺谋有热血,有个性,有追求,又有几分“鬼精”,肖华谈他的生活,他的**,谈他“有几分像一个自私的孩子”,但肖华谈得最多的,还是张艺谋的奋斗,他的成长,他的喜怒哀乐,谈的是张艺谋作为一名大艺术家的成长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肖华超越了自我狭隘的情感,显示出她女性的宽容与大度。其实,张艺谋不仅未能读懂《往事悠悠》(可能他尚未读过),甚至没有读懂肖华。在书中,肖华多次地谈到了苦难和奋斗精神。她谈插队的事,谈张艺谋背负的沉重的历史重压,谈“麦客”,谈历史的苦难;她也谈奋斗与追求。烧不化的是真金。这是生活浅显然而深刻的哲理。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如果能听一听肖华的声音,也许能从那两性纠葛空洞乏味的氛围中挣脱出来。相信充分认识了苦难与奋斗真谛的肖华也将能够最终站立起来。

也不能以世俗甚至庸俗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书。婚姻与爱情的烦恼是人类社会永久的烦恼。婚变在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而是形成了一股社会潮流。张艺谋认为“好就在一起,没感情就分手”,他是顺应了社会潮流;肖华却指责他的不道德。谁是谁非呢?我想,即使是婚姻问题专家对此也极难作出仲裁。可贵的是肖华并不愿在此纠缠,而是大踏步地开始了她明智的选择。首先是深刻的反省——“《往事悠悠》是写我幼年时代受‘四合院文化’熏陶的成长过程,以及如何形成了今天自己这封闭、内向、懦弱、平和性格的渊源。是我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反思。”(见《张艺谋和肖华再起风波》,载《海上文坛》1991年5期)肖华曾经以牺牲和奉献的方式去帮助张艺谋,作为女人,她满足于做一位温柔顺从的妻子,她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理想、希望都维系在她所信赖的男人身上,她帮助她的男人建立起一个世界,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世界。这是一种我们曾经歌颂至今仍需提倡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一选择本身并不能帮助肖华最终获得幸福,相反,她们所信赖的男人却报之以苦果。肖华终于觉醒了,她终于从家庭中走了出来,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终于从观众变成了演员,终于求知识、求进步、求发展,终于像男人那样去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去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而拼搏去了。肖华所经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崩溃了,她重新构建的是一个女性的世界,肖华的觉醒是一个世界的觉醒,肖华的选择能否成为新女性世界的选择呢?

《往事悠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肖华的真实人生,而且标明了女性世界的觉醒。能够在痛苦与悲哀中对自己痛下针砭,肯定美好的,抛弃谬误的;能够在痛苦中超越自身,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能够写出中国女性面对婚姻普遍的困惑;能够在苦难中奋起,坦然面对打击,以勇敢的精神、坚韧和毅力与明智的选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能够在世界崩溃时重新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肖华是一位智者、勇者。

相信聪明、善良、坚强的肖华能够为自己走出一条更好的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