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片有着许多河流分叉的平原上,虽然有不少平地面积和可耕作的田土,但是因为沿海饱受海水涨潮侵蚀的缘故,当地的田地成色也可以分为“水坦”、“草坦”、“潮田”、“围田”等诸多种类和不同阶段的成色。
“围田”地势较高,土壤完全脱盐,是高产农田;“潮田”地势稍低,受潮水影响,称塭田,产量低而不稳定,此外潮田还可辟为盐埕进行晒盐;低洼的“水坦”可以用来养殖鱼、贝;“草坦”则低潮时露出海面,可种植席草{咸草}发展手工业。也就是首先利用江河泥沙的自然淤积形成沙坦,再通过种植耐咸耐浸植物,加速泥沙淤积速度并改良沙坦土壤,最后修筑堤坝对沙坦加以围垦成田的漫长土地改造过程。
这就是当地所谓“平土可耕、高土可种、下土可渔、下卤可盐”的特色士地利用方式。将渔盐之利与农业生产、灌溉体系互补性的联系在了一起,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地力和资源产出来。因此当地人多食水产:鱼、鳖、蛇、蚌、蛤
但也因为是从盐水里捞食的缘故,当地从各种争界争水的群体械斗,到向外海冒险寻商和捕鱼过程,也形成了当地彪悍好斗的民风;
遍地修建的邬堡和围子,成为了当地随处可见的一大特色和独有风景,哪怕是个几十户人的小村,也有树枝扎成的低矮栅栏和深浅不一的壕沟;然后,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大片的田地和河网沟渠来。
而在渡过循州与潮州交界的兴宁水之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大片绿油油的甘蔗田,只是大多被破坏和糟蹋的不成样子了,而只剩下一些位于土丘和山地梯田上的蔗丛,得以保全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