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三(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作者:京城笑笑生2016年5月14日更`多`小`说`请`大`家`到0*1*b*z点n*e*t阅`读去`掉*星`号发`送`电`子`邮`件`至`即`可`获`得`最`新`网`址百`度`搜`索`第一版主`既`是郑慧蓉今年的卡尔加里特别热,才刚五月份,白天气温就到了三十度。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郑慧蓉开着她的红色佳美,沿着一号公路向西急驰。

出城之后,车流越来越通畅,很快就进入了风光秀丽的山区。

慧蓉紧握着方向盘,神情安详而专注。

她的身边坐着一个男人,同样的神情,安详而专注。

车窗外,茂密的树林向后飞逝,巍峨的群山近在眼前。

又过了十分钟,车子一拐,离开大路,碾进一条狭窄的乡村土路。

碎石在车轮下欢蹦乱跳,两旁是新绿的树林,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照耀着无名的野花。

树林偶尔会有一段空隙,让连绵起伏的沟壑,从车窗外一闪而过。

郑慧蓉是北京人,身材适中,不胖不瘦,一头乌黑柔顺的秀发,衬托着白皙圆润的脸庞,看上去只有三十出头。

慧蓉是石油学院毕业的,结婚很早,前夫是同班同学。

十年前他们双双技术移民,丈夫在卡尔加里大学当博士后,还是石化专业,妻子改学会计。

他们的运气不好,虽说专业都不错,可谁也没有找到工作。

一年,两年,三年,生活贫穷而乏味,看不到任何希望。

慧蓉经历了怀疑,失望,再到绝望。

她有时会想,趁着年轻没有孩子,一切还来得及,也许应该结束这段婚姻,可又难以开口。

慧蓉的丈夫是个好男人,聪明,勤奋,对妻子没有一点儿不好,可就是在找工作方面缺少运气。

像他们这种情况,在新移民,特别是技术移民当中并不罕见。

慧蓉想来想去,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没什幺可改变,也没什幺能改变。

于是,她不再幻想什幺,甚至不忍心去幻想,直到遇见一位白人焊工,她的第二任丈夫。

那时,慧蓉夫妇和另外几家中国人,合租了学校边一个便宜的独立房。

房子年久失修,冬天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水管爆裂了。

慧蓉赶紧打电话给房东。

房东全家正在温哥华度假,回话说让租客自己找人修,留下发票回头报销。

慧蓉查了黄页,随便找了个华人管道工。

管道工来看了一眼,又打电话叫来一个帮手,是个年轻的白人焊工,两人一起把问题处理完,留下两张名片走了。

本来这事情就算过去了,不料过了几天,大家感觉水流不太畅通。

慧蓉便直接打电话给焊工,焊工很快就来了。

这天家里没别人,大家都去学校了,慧蓉闲来无事,一面看着焊工干活儿,一面和他闲聊几句。

原来这焊工是安大略人,在家乡找不到工作,只好来阿尔伯塔碰运气。

运气不错,正赶上油价飞涨,在北面矿上干合同工,焊输油管什幺的,一年稳拿十来万,还是干一个月歇一个月,机票全报销。

这歇的一个月,焊工就住在卡尔加里,顺手揽点儿私活儿。

郑慧蓉听了羡慕不已,早知如此何必读那幺多书,还不如让丈夫去社区学院学门手艺,又一想,丈夫为人清高,肯定会觉得这是自掉身价。

活儿干完了,钱也付了,试了试水,这回真的没问题了。

站在门边,慧蓉望着高大健壮的异族小伙儿,小伙儿也盯着温婉可人的东方少妇。

两人都感觉有什幺话儿还没讲,可都想不起到底要讲什幺。

焊工把钱又拿出来,一定要还给慧蓉。

慧蓉不收,两人推托了一会儿,钱还是塞进了慧蓉的手里。

憨厚的小伙子紧握着少妇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慧蓉的脸红了,但也没有把手抽回来。

最后,小伙子说他住得不太远,让慧蓉有空一定打电话,他会来接,去家里坐坐,品尝他家乡的枫糖浆。

慧蓉的生活实在太枯燥了,不到一个礼拜,她就忍不住拨通了那个电话。

焊工很快就开着皮卡来接她了。

慧蓉化了淡妆,一件白羊毛衫,一条黑呢裙,配上肉色的长袜和半高跟皮鞋,清清爽爽而又风姿绰约。

焊工出身在安省北部的德国村,没多少见识,下身一下子就涨了起来。

在加拿大,男女交往有一些约定俗成,比如说,一男一女单独外出,表示愿意发展亲密关系,而应约在家里独处,挑明了就是同意上床性交。

这和已婚未婚无关,只要是孤男寡女,功能正常就适用。

慧蓉出国有几年了,风土人情多少知道一些,对这种事半通不通。

一杯枫糖水喝完,该聊的都聊完了,外面冰天雪地,房间里却温暖如春。

青年焊工的呼吸越来越沉重,眼睛仿佛要喷火。

慧蓉站起身,焊工也站起身。

他们骤然拥抱在一起,亲吻,爱抚,然后,焊工把少妇拦腰抱起,抛在床上,两人的衣物,一件件扔了下来。

焊工虽然单身,但床上经验并不少。

慧蓉结婚多年,就更不必多说。

两人如饥似渴,疯狂地做起爱来,从床上滚到地上,又从地上干到沙发上。

慧蓉终于亲身体会到,洋人那份粗大坚挺和持久,果然是名不虚传。

焊工一面享用着别人的妻子,一面动起了心思:这女人的皮肤真细腻,yin道又温润又紧密,要能据为己有就更好了。

慧蓉很晚才回到家里,脸上写满了疲倦和满足。

一个月后,慧蓉离婚了,又一个月后,慧蓉再婚了,和白人焊工。

每个族群都有好人,那焊工就是白人中的好人。

登记的时候,慧蓉才知道,新丈夫比自己还小三岁。

外国人不讲究那幺多,只要过得来就行。

慧蓉和焊工就很过得来。

婚后,焊工一个月在外努力挣钱,一个月回家拼命做爱。

慧蓉不找工,也不上学,安安心心做了全职太太。

丈夫不在时悠哉游哉,丈夫回来后好好伺候他,特别是在床上。

他们贷款买了房,四卧三卫两层独立屋,在最好的学区。

学区是慧蓉坚持的,焊工觉得无所谓。

买房不到一年,来了个儿子,又过一年,又来了个女儿。

慧蓉提出给自己的父母办移民,好帮忙带孩子,憨厚的焊工也同意了。

慧蓉的脸色越来越红润,身材也越来越丰满。

她由衷地感到幸福,因为该得到的都已经得到。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爬到了顶点,就该下坡了。

持续多年的石油热过去了,油价开始狂跌,阿尔伯塔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

慧蓉提心吊胆地等待着,终于有一天,焊工不到半个月就回了家,他被解雇了。

生活还得继续下去,房贷要供,一家老小要吃要喝。

焊工努力地揽零活儿,可哪有那幺容易?卡尔加里裁下来的焊工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二十个,而是上百!焊工丈夫建议搬到差一点的学区,换一个便宜的小房子,好节省一大笔开支,被慧蓉坚决地否决了。

慧蓉早已不是从前的小妇人,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必须坚强起来。

慧蓉仔细权衡利弊,换个专业再去上学,不值当,要干就干低见效快的。

她很快就考下经纪执照,加盟热气球房地产公司,做起了房产买卖经纪。

赚多少先不谈,干这一行至少能抵很多税。

慧蓉做得很艰难,这一行门槛低,竞争激烈,什幺事情都会碰到,她又没有什幺人脉。

中国人做生意,基本上还是在国人的圈子里,做自己人的生意。

当初慧蓉休了博士老公,改嫁白人焊工,闹得沸沸扬扬,男国移们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她在网上秀漂亮的混血儿宝宝,又惹得国移妈妈们好一阵羡慕嫉妒恨。

男女国移们都得罪光了,还做什幺生意?更何况,很多人还看她的笑话,说什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男有什幺不好,非要外嫁,不就是冲着白人器大活儿好?现在好了,器大活儿好能当饭吃?中国人向来对自己人最刻薄,不过,他们讲的,话糙理不糙,器大活儿好确实不能当饭吃。

自从慧蓉的丈夫失业之后,家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少。

长期的焦虑,颓丧和无奈,剥夺了他们之间最后的一点快乐,也就是肉体上的享受。

国人也好洋人也罢,都不是超人,身体好精神好,干起那事儿劲头就足,精气神儿没了,什幺粗大坚挺持久也都没了。

老吴是唯一理解,欣赏和愿意帮助慧蓉的中年男国移。

吴非凡一番颠簸之后,车子又是一拐,经过山门,前面竟是一家不起眼的度假村。

日式别墅依山傍水,背靠陡峭的悬崖,面对翠绿的湖水。

天气正好,群山静谧。

没有风,花坛里的花儿却在摇摆,火红,淡粉,金黄,还有墨绿和浅紫。

车子缓缓停了下来。

慧蓉拔掉钥匙,拉好手刹。

“我们到了,下车吧。

”慧蓉低声说道。

她身边这个男人,名叫吴非凡,人称老吴,四十多岁,在卡尔加里的华人里面,算是有点名气。

吴非凡原来很平凡,老北京,林学院研究生毕业。

他的初恋是外地人,同班同学,知根知底,两人一毕业就结了婚。

小吴留校当讲师,妻子去了一家外企做白领。

那时候林学院福利不错,居然分了套一居室做婚房,后来被他们象征性付款买了下来。

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小吴就是觉得没劲,非要考托福出国,后来撇下小妻子,一个人跑到埃德蒙顿读林业管理。

小吴可不是见异思迁的人,他安顿好自己,就开始申请妻子探亲,同时又被其他中国同学怂恿,动手办理全家技术移民。

不曾想,半年之后,吴太太兴冲冲跑到使馆,签证官二话没说,移民倾向,拒签!两口子这下慌了,没想到走了一步巨臭的臭棋。

小吴准备了一摞申辩材料,还请当地议员写了封信,挂号寄回北京,准备再试一次。

吴太太在老国贸上班,楼下有一个签证移民代办处,据说口碑很好,办成了才收钱。

小妇人心里没底,趁午饭时间抱着材料下楼,请人家把把关。

接待员翻了翻,脸色就沉了下来,把当班经理请了出来。

经理岁数不大,也就二十八九,却很老到。

他翻了翻,脸色也沉了下来,说这案子不能这幺交上去,要是信得过,把材料留下,容他晚上仔细研究一下。

小妇人更没主意了,就留下了材料,反正办不成不收钱。

小经理效率很高,第二天中午就把小吴太太叫下来,耐心地解释说,得换一种思路:首先要承认确实想移民,但移民的案子可能拖很久,影响夫妻感情,所以恳请签证官,出于人道主义,先发给探亲签证。

吴太太赶紧回去,让丈夫重新准备材料,交给小经理审核,修改补充,再审核,再修改补充。

一来二往,两人便熟悉起来,互相还产生了亲密感。

虽然竭尽全力,还是拒签了。

那天小吴太太走得早,小经理晚上亲自跑了一趟,把拒签信和退回来的材料送到家里。

小妇人当场痛哭失声。

小经理留下来,安慰了她许久。

小经理是单身海归,在美国读了个工商行政管理,找不到工作,就回来当了北漂。

他现身说法,讲了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句句说到小妇人的心坎上。

其实出国没什幺意思,语言障碍,种族歧视不说,首先你失了根,国内的人脉全断了,一切从头开始,哪有那幺容易?国内发展快,机会多,外面的人其实都想回来,只是抹不开面子,回来了也不一定有好位置。

后来天黑了,下起大雨,电视上叫大家不要出门,立交桥下淹死了人。

吴太太只好留小经理过夜,一个睡床一个睡沙发。

风住了,雨停了,孤男寡女备受煎熬。

小妇人终于先开了口:沙发上冷,到床上来吧。

夜深人静,大床嘎吱嘎吱摇晃了半宿,他们再也离不开对方了。

等来等去,小吴等来了一封休书。

一个月后,他回到北京。

三个人坐在一起摊了牌,小妇人要求净身出户,改嫁给小经理。

物是人非,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局。

小吴问低着头的情敌,是真心的还是玩玩儿。

小经理抬起头,直视着愤怒的小吴,举起了右手,对天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一个条件不算差的男人,愿意娶一个离异女人,如果不是脑子坏了,那肯定就是真心实意。

小吴长叹一声:好吧,我成全你们。

他大手一挥,对初恋说,我们不做夫妻了,改做兄妹,你们两个北漂也不容易,这房子我不要了,送给你们,算是给我妹妹的嫁妆。

从这一时刻开始,吴非凡变得非凡起来。

命运真是捉弄人,小吴回到埃德蒙顿不久,移民纸就下来了。

他无牵无挂,彻底想开了,退了学,搬到卡尔加里,做起了房产经纪。

读书有什幺用,把老婆都读没了,赚钱才是硬道理。

小吴下海早,那时大陆华人做经纪的不多,又赶上石油热,大批中国人求职搬进卡尔加里,首先就是要买房,买大房,买学区房。

好人有好报,几年下来,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中国人喜欢一窝蜂,看到房价高涨,华人经纪,买卖房子的,发放贷款的,如雨后春笋,竞争开始激烈起来。

这时,小吴已经变成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