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八岁的孩子,哪来的这样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又哪来这样的认知和见识?</p>

不过,这并不妨碍,洛阳众人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就开始写贺表。</p>

天家嘛,不都是这样好面子?!</p>

既然天家想吹,那么大臣自然不会扫兴!</p>

可是,汴京来的消息,越来越夸张。</p>

皇子笃礼好学,年仅八岁,便已通《论语》、《孝经》,仁圣之言,随口而出,圣人教诲,铭记于心。</p>

他甚至开始向太母求学!</p>

太母赐春秋之义,皇子读而通之,谨奏太母:若郑伯擒而不杀,以仁义礼法诫于段叔,则段叔将何以对郑伯?</p>

消息传到洛阳,所有人都是张大了嘴巴,然后接着回去写贺表。</p>

太后想要捧自己的皇孙,想要让皇孙在天下人面前的形象光鲜亮丽。</p>

可以理解!可以理解!</p>

范祖禹随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手中史料,车载斗量。</p>

相似的例子,史书上不知道有多少。</p>

比这更夸张、更离奇的事情都有。</p>

左右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粉饰自身而刻意制造出来的虚妄。</p>

旁的不提,本朝的天书事件,就是人尽皆知,士大夫皆以为耻。</p>

哪怕天家现在也是能不提就不提。</p>

但,今日从汴京传来的消息,却委实是叫人深思。</p>

皇子……不,现在应该是皇太子殿下了。</p>

这位殿下,移殿御前后,表现出了叫人惊讶的智慧。</p>

特别是,面对宰臣询问时,能够条理分明的说清楚他個人的意见,同时还没有逾越任何礼法。</p>

假如汴京那边的消息,确实不虚。</p>

那么范祖禹,就不得不回过头去审视之前那些被他认为是皇宫大内的太后、皇后,为了粉饰皇子而特意放出来的种种美化事迹。</p>

他不得不去想——万一……万一,那些事情真的是皇子个人做的。</p>

那么,如今洛阳城中,元老贤达们,对于那位大宋元良殿下的一切揣测和想定,都得推翻重来。</p>

想着这些,范祖禹就拱手说道:“相公,下官以为,若汴京所言种种皆为不虚,那就真是社稷之幸,国家之幸也!”</p>

洛阳群贤,退居洛阳十数年,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和可能。</p>

官家,固执己见,已经彻底被府库里的金银铜钱,迷住了心神。</p>

可他哪里知道,天下财富是有定数的。</p>

不是在官府,就是在百姓。</p>

现在,朝廷的钱多了,百姓的钱自然就少了。</p>

百姓无钱,民生凋敝,万业萧条啊!</p>

如此一来,官府府库里的钱再多,又有什么用?</p>

司马光却并没有回答范祖禹,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p>

范祖禹见着,不由得好奇起来,拱手问道:“相公,您在想什么?”</p>

司马光眼神迷离了一下,看着在他面前,和他昔年壮年时,几乎没有太多区别的范祖禹,沉吟片刻后,悠悠说道:“老夫在想一个事情……”</p>

“敢问相公是何事?”</p>

司马光抬起头,看向苍穹:“如纯甫所言,立储制词之上,以皇太后权同听政,皇后权同佐理军国事……乃是宰辅御前请于春宫元良后,群臣殿上集议后奏请两宫而来……那么……”</p>

“纯甫随我修书也有十余年了,当知道,自古以来历代女主临朝处断军国之权,皆出自于上授!”</p>

“本朝章献明肃皇后,垂帘治国之故事,便是因真庙遗诏而来!”</p>

“可如今,两宫垂帘听政,却是宰辅请于元春宫良后再奏于两宫所来……”</p>

“虽并非直接由春宫元良旨意而来,可也与春宫元良脱不开干系!”</p>

“既然如此……”</p>

“春宫元良来日,也可以一纸诏书,收回权柄!”</p>

范祖禹听着,不太明白,问道:“相公,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p>

“天子若是成年,两宫自当还政天子!”</p>

司马光闻言,笑了起来。</p>

对范祖禹的回答很满意。</p>

这是没有受到朝堂污染的纯正君子之言。</p>

所以,他对范祖禹点头:“纯甫说得对!”</p>

天子成年之后,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将自动丧失对朝政的处断权,都应该主动归政于天子!</p>

这不仅仅是礼法,也是制度,更是士大夫们的原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