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p>
科举?</p>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p>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p>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p>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p>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p>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p>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p>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p>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p>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p>
这就是现状。</p>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p>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p>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p>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p>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p>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p>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p>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p>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p>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p>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p>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p>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p>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p>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