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统一思想,集中力量(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当常浩南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故意停顿了一下。</p>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从理论的高度接受这个概念。</p>

不过他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p>

“刚才刘永全同志做过的报告,讲到了压气机弯掠叶珊的造型设计方法,我这里也恰好有一个算例。”</p>

常浩南放出了下一张PPT,上面是一个形制极其复杂的大展弦比叶片。</p>

“各位可以跟我一起,同步体验一下这个‘超高负荷吸附式弯掠联合前缘边条叶片’的设计过程。”</p>

这个名字直接把不少人给逗笑了。</p>

众所周知,名字越长,实力越强。</p>

不过90年代末这时候,国内的风气还没被欧美带坏,这种带着一连串形容词的名字尚不太多见。</p>

而一些敏锐的人会发现,常浩南还把叶片前面的几个形容词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出来,似乎还是有意要强调这一点。</p>

果然,他紧接着解释道:</p>

“注意我们这个叶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并且相互之间还会产生影响的几个要素。”</p>

“高负荷,意味着单级升压比高,叶形本身的效率必须足够;吸附式,说明应用了控制叶片附面层分离的多缝吸附式叶型;弯掠联合,表明同时应用了弯掠设计,叶片是一个三维空间内的非对称复杂形状;最后的前缘边条,意思是我们还考虑了端壁效应对压气机叶片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希望能尽可能减小这一影响。”</p>

刚刚的笑容不见了。</p>

搞设计,限制因素越多,显然难度越大。</p>

而这个“超高负荷吸附式弯掠联合前缘边条叶片”显然是buff拉满的那种类型。</p>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分别对这几个设计要素进行优化,最后组合起来再上台架进行实机测试,一点点微调参数。</p>

这种要在纸面设计阶段就同时考虑的,绝对属于以前不敢想的玩法。</p>

但大家的笑容并不会消失,只是转移到了常浩南的脸上:</p>

“虽然稍微有些复杂,但作为一个算例,它肯定足够典型。”</p>

“那么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是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弯曲叶珊造型……”</p>

“……”</p>

在有着算例辅助的情况下,大部分工程师出身的研究人员总算是逐渐理解了常浩南所提出的这套全新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