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人走茶凉,北邙山之论(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而如今袁赦既死,袁氏一族与内朝的关系就断了,他们左右逢源的日子也彻底消失。</p>

这种形势下,袁绍的重要性彻底显出来,毕竟他在士子中的声名非常之高,不然怎么会有下楷模袁本初者一法。</p>

也正是因为如此,袁绍在此事之后,他的家族地位立时如火箭一般升到最顶层,可以,放眼整个袁家,除了袁逢和袁隗在,就数袁绍了,家族资源任其取之。</p>

这一点,袁术都比不了!</p>

谁叫那时候袁术,表现的实在是太菜了,楚庄王来了都救不了他的声名,起码在声势上,比不上现在如中的袁绍。</p>

这时,袁绍突然抬头望,对王羽笑道:“子英,吾观今日气晴好,你我二人骑马一游,不知意下如何?”</p>

对于袁绍的邀请,王羽顿时产生一丝异样,因为他只邀请了自己一个人,而没有邀请其他人,那这个邀请,绝对不一般,肯定是不想其他人在场。</p>

不过,王羽并不会因此感到忌惮,他倒要看看,袁绍这葫芦里卖了什么药!</p>

“好,今日正好一游!”王羽欣然接受道,同时让秦琼等人先行回去。</p>

“驾!”</p>

“驾!”</p>

二人策马奔腾,身后顿时卷起来了千堆沙,很快就出了洛阳城北门,直驱北邙山而去。</p>

北邙山!</p>

这是华夏历代帝王贵擘显赫人物都趋之若鹜的葬地,它汇集古代墓葬数高达十万座,素影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p>

自东周迄五代,有四十多个帝王、千余名达官贵人埋骨在此,名声最显赫的人,自然是东汉帝国的开创……光武帝刘秀。</p>

不过,这不代表其他埋骨不显赫,只是不如刘秀这个命之子传奇罢了。</p>

因为埋葬人数众多,北邙山也因此号称“东方金字塔”、“中国帝王谷”。</p>

“袁绍来这干什么?”王羽心中顿时狐疑起来,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开口,而是静观其变!</p>

看着一直瞻仰陵墓的袁绍,王羽的内心也开始活泛起来,因为袁绍现在的目光,一直在紧紧盯着光武安寝之地。</p>

“袁绍这家伙……不会是刘秀的脑残粉吧,如果真是这样,他出奔冀州而不是回到家乡汝南,也就可以理解了,那就是想要效法世祖光武。”</p>

“只可惜官渡一战,因为用人不当,外加不听忠言,以至于面临大败,从而元气大伤,导致自己生病而死,遂使几子相争,大业最终崩塌。”</p>

就在王羽心中感叹之际,一旁的袁绍突然开口道:“当年光武陛下,兴汉灭莽,为大汉再次延续了近两百载的江山,如此英雄真是令人神往啊。”</p>

袁绍在完这句,显得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后,便转身即走,而王羽则是缓步跟上,心中却已经掀起来了惊涛骇浪!</p>

袁绍方才是什么意思!</p>

难道……</p>

他现在就有了不臣之心?</p>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要董卓之乱后,袁绍开始有了不臣之心还理解,但是现在……”王羽下意识的摇了摇头,觉得自己这是想多了!</p>

索性也就不在多想,而是跟袁绍一起离开原陵,往山上走去,走着走着,王羽不禁诗意大发,因为他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首诗出来!</p>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p>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p>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p>

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p>

一般的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而这首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p>

就连袁绍听到后,都不禁暗暗点头,自己这贤弟的本领,还真是难以估量,出口便可诗,恐怕也是看到这北邙山的场景后,由心而发出来。</p>

不得不,袁绍的猜测还真是八九不离十,王羽这句话就是表达这个意思,现在的洛阳城,确实可以称得上繁花似锦的帝国都城,但是十载过后,它就会被董卓付之一炬。</p>

大汉就如黄粱一梦一样,衰败已成定局,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了灭亡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