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保证了边关物资的充足,使得边关地区的物价几乎同内地无异。</p>
宪宗成化年间停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p>
但盐引巨大的利润,致使权贵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索取盐引,然后贩卖给盐商。</p>
这样一来盐商们可以直接买到盐引,自然就不愿意再费时费力,向边关输送粮食了。</p>
所以在孝宗弘治时,户部尚书叶淇改旧制,干脆让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p>
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p>
这一系列的改革虽然使得朝廷通过直接卖盐引,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p>
可这也导致了原先屯边的盐商,纷纷居家迁往内地,繁盛一时的商屯逐渐荒废。</p>
然后边关的物价也越来越高,朝廷向边关输送物资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p>
以至于到了崇祯朝由于内忧外患,大明甚至都快养不起辽东一镇了。</p>
如果是和平时期,边关战事没有那么频繁,朝廷通过直接售卖盐引取得的收入是可以支撑起边关的开销的。</p>
可随着战事越来越吃紧,边关的开销越来越大,现在户部每年卖盐引不过得银60万两左右,根本无力支撑辽东的战事,所以朝廷不得不加征辽饷。</p>
李献忠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明年开始小冰河造成的天气异常会越来越严重,导致粮食大量减产。</p>
整个辽东的粮价会更加离谱。</p>
他突然发现银子变得不香了,粮食才是关键。</p>
其实现在李献忠并不缺银子。</p>
从京师回来的时候他只有5万2千两银子。</p>
坑西关游击于守志以及抄他家得银4万两。</p>
扫荡蒙古炒花部和科尔沁部共得金银珠宝价值15万两,去掉给将士以及开原路将官的分红自己还净得了11万两。</p>
梁三的商队通过垄断对蒙古的贸易,每个月能够给自己带来3万两的收入。</p>
贩卖毛皮和人参这些的收入差不多可以抵消给辽东铁骑的发饷和其他一些开销。</p>
现在自己手上已经有26万两银子了。</p>
当然大头还是兵部欠自己的赏银,上次辽东大战兵部欠下了自己10万6千两。</p>
自己扫荡蒙古各部总共提交了7200颗首级,最后兵部认了5000级;这次开原大战的3700建虏首级认定了2500级,这可又是15万两银子。</p>
兵部总共欠自己25万6千两银子。</p>
兵部尚书黄嘉善如今是债多了不愁,自己多次催讨,他是一点想给的意思都没有。</p>
看来自己得抽空亲自去一趟京城了,不然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恐怕以后更要不回了。</p>
如今平虏堡的屯田模式已经得到了辽东巡抚袁应泰的认可。</p>
虽说万历时期大明的卫所制度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如今辽东的情况,不少卫所还是存在的,甚至有些经营的还不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p>
李献忠趁机将平虏堡变成了铁岭卫下属的一个千户所,更是给范文程弄了一个五品卫所千户的官职,这些流民如今也转成了军籍。</p>
而且自从开始卖水泥和煤球后,现在平虏堡已经不需要自己再补贴银子了。</p>
范文程手上甚至还有了两千两的流动资金。</p>
可粮食储备却不多,毕竟手下的军队是正规的官军,吃的是朝廷的粮食,不需要自己去花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