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七,赵国大军兵临棘蒲城下。</p>
城内的中山官吏见得固守无望,在被许钧派人一阵恐吓下,干脆的开城投了降。</p>
于是赵军大部驻扎到了棘蒲内外,顺利接管了棘蒲各处城防,随即许钧又亲率两个营的兵力进逼杨氏邑,以同样的方法再取其城。</p>
一日之内,兵不血刃连克两城,这等战绩,倒让赵章有些意外。</p>
但细细想过,两城的守吏果断投降,这般干、也算是情有可原。</p>
两城都是小城,墙高尚不足丈余,周长不过里地,城内兵力空虚。</p>
赵军又非完全的客场作战,各类辎重补给、攻城器械,完全供应的上,也耗的起。</p>
除非中山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否则无法解得两城之危。而屯守于左近的中山大军,昨日野战几乎尽数覆亡。两城所辖之地虽为要冲,但如今的中山朝廷早已分身不暇。</p>
待赵国大军进城后,赵章才知,这棘蒲城内的中山封君也早特么的跑了。</p>
失去了抗争的主心骨,在内无战力,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以二城如今的疲弱之态、再强抵赵国大军也是无用。</p>
破城后还免不得要被屠城。</p>
两城留守城吏算得上是做了个明智的选择,开城投降虽然也免不了被洗劫一遭,但至少大多数人的性命是可以留存。</p>
这种心理,在两个国家的边境其实也算是正常。</p>
譬如那昔日的魏国曲沃,短短数年间来回易手就不下十次,城内之民今日属魏、明日属秦、后日又属楚。</p>
在这个时代,底层的黔首大多都是极为从众,阶级思想被拴的死死的,逆来顺受已成了常态,若失去权威者的引领,个体的力量终究也毫无意义。</p>
大军进城后,赵章所率的骑旅在城内官署前圈了一块地,庞煖等人选了一座宅子,面积不小,百余名亲卫陪着赵章全住在了里面。等赵章住进去后方得知,这宅子正是那位跑掉的中山封君所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