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1736(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这封奏疏是温体仁的辞职信,按照他的传统,为了彻底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写了这封文书,说自己身体不好,估计也帮不了皇帝了,希望让自己回家养老。

类似这种客气信件,崇祯也会客气客气,写几句挽留的话,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然而这一次,在这封奏疏上,他只写了三个字。

奏疏送到温体仁家时,他正在吃饭,他停了下来,等待着以往听过许多次的客套话。

然而这一次,他只听到了三个字——放他去。

放他去的意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滚、快滚、从哪里来,滚哪里去。

据说当时就晕了过去。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

明代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最后一个。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

要增兵,就得给钱,按杨嗣昌的算法,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这个计划极为冒险,因为这笔钱杨嗣昌是不出的,崇祯也是不出的,唯一的来源,只能是找老百姓要,具体说来,就是加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