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1-1390(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85]

有一位古罗马的将领,在与日耳曼军队征战多年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他们不懂军事,却很彪悍,不懂权谋,却很狡猾。

这句简单的话,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为了一块土地,为了一座房子,为了一块肉,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熟悉杀戮的技巧、掌握抢劫的诀窍,无须催促、无须劝说,在每一天生与死的较量中,懂得生存,懂得如何去生存。

生存很困难,所以为了生存,必须更加狡诈、必须更加残暴。

所以在抚顺战役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纵横驰骋的游牧骑兵,光明正大的英勇冲锋,而是更为阴险狡诈的权谋诡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努尔哈赤抵达抚顺近郊。

但他并没有发动进攻,却派人向城里散布了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的内容是,明天,女真部落三千人,将携带大量财物来抚顺交易。

抚顺守将欣然应允,承诺打开城门,迎接商队的到来。

第二天(十五日)早晨,商队来了,抚顺打开了城门,百姓商贩走出城外,准备交易。

然后,满脸笑容的女真商队拿出了他们携带的唯一交易品——屠刀。

贸易随即变成了抢掠,商队变成了军队,很明显,女真人做无本生意的积极性要高得多。

努尔哈赤的军队再无须隐藏,精锐的八旗骑兵,在“商队”的帮助下,向抚顺城发动了进攻。

守城明军反应很快,开始组织抵抗,然而没过多久,抵抗就停止了,城内一片平静。

对于这个不同寻常的变化,努尔哈赤并不惊讶,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很快,他就见到了计划中的那个关键棋子——李永芳。

李永芳,是抚顺城的守将之一,简单介绍下——是个叛徒。

他出卖抚顺城,所换来的,是副将的职称,和努尔哈赤的一个孙女。

抚顺失陷了,努尔哈赤抢到了所有能够抢到的财物、人口,明朝遭受了重大损失。

明军自然不肯干休,总兵张承胤率军追击努尔哈赤,却遭遇皇太极的伏兵,阵亡,全军覆没。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86]

抚顺战役,努尔哈赤掠夺了三十多万人口、牛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这一切,只是个开始。

对努尔哈赤而言,继续抢下去,有很多的理由。

女真部落缺少日常用品,拿东西去换太麻烦,发展手工业不靠谱,抢来得最快。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女真正在闹灾荒,草地荒芜,野兽数量大量减少,这帮大爷又不耕地,粮食不够,搞得部落里怨声载道,矛盾激化。

所以继续抢,那是一举多得,既能够填补产业空白,又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能转嫁矛盾。

于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他再次出击,这次,他的目标是清河。

清河,就是今天的辽宁本溪,此地是通往辽阳、沈阳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清河的失陷过程也再次证明,努尔哈赤,实在是个狡猾狡猾的家伙。

七月初,他率军出征,却不打清河,反而跑到相反方向去闹腾,对外宣称是去打叶赫部,然后调转方向,攻击清河。

到了清河,也不开打,又是老把戏,先派奸细,打扮成商贩进了城,然后发动进攻,里应外合,清河人少势孤,守军一万余人全军覆没。

之后的事情比较雷同,城内的十几万人口被努尔哈赤全数打包带走,有钱、有奴隶、有粮食,空白填补了,粮食保证了,矛盾缓和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彻底的白地,是无数被抢走口粮而饿死的平民,是无数家破人亡的惨剧,痛苦、无助。

无论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什么利益、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什么想法、什么情感、什么理念、都应该承认一点,至少一点:

这是抢掠,是自私、无情、带给无数人痛苦的抢掠。

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本人语

会战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抚顺、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选择战机、还是玩阴耍诈,都可谓是无懈可击。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87]

但对明朝而言,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不仅恶劣,而且残忍。

清河、抚顺战役结束后,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不打收条,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在抚顺关前,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个。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并让他带回一封信,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

“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对,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认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可以息事宁人!”

绑匪见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倒还真是第一次见。

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他们的方针,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明军集结完毕,向赫图阿拉发起进攻。

明军共分东、西、南、北四路,由四位总兵率领,统帅及进攻路线如下:

东路指挥刘綎,自朝鲜进攻。

西路指挥官杜松,自抚顺进攻。

北路指挥官马林,自开原进攻。

南路指挥官李如柏,自清河进攻。

进攻的目标只有一个,赫图阿拉。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系由各地抽调而来,而这四位指挥官,也都大有来头。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打仗,比较扯淡。

马林的父亲,是马芳,这个人之前没提过,但很厉害,厉害到他的儿子马林,本来是个文人,都当上了总兵。至于马先生的作战水平,相信你已经清楚。

这两路的基本情况如此,就指挥官来看,实在没什么戏。

但另外两路,就完全不同了。

东路指挥官刘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的大刀,还“轮转如飞”,先打日本,后扫西南,“万历三大征”打了两大征,让他指挥东路,可谓志在必得。

但四路军中,最大的主力却并不是东路,最猛的将领也并不是刘綎。这两大殊荣,都属于西路军,以及它的指挥官,杜松。

杜松,陕西榆林人,原任陕西参将,外号杜太师。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88]

前面提过,太师是朝廷的正一品职称,拿到这个头衔的,很少很少,除了张居正外,其他获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