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机锋,居然打到他面前来了?</p>
他摇了摇头,没有反驳,毕竟这里是佛门,没必要驳人面子。</p>
因为对方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就是扯澹吗?若真是觉悟了便能成佛,那一品二品的那些真佛算什么东西?</p>
只是,李启也没有抵制这种说法。</p>
因为他知道,这话也不至于全是假的。</p>
觉悟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的一定是觉悟者。</p>
觉悟二字,说着简单,但实际上可是难如登天啊,或许奥妙确实在其中吧,就好像李启自己一样。</p>
巫道之修行,不求外物,只求内心,只要你能够悟透很多大道的很多细节,然后自然能够用别的资源去填充自己的修为。</p>
只要道基扎实沉稳,修为对巫道来说只是水磨工夫,纯苦力活而已。</p>
所以,这个说法,其实与巫道的修行之法反而不谋而合,有一定的相似度。</p>
只是,巫道所要悟的不是什么自觉,而是对外界大天地的了解,包括术数,物理,自然关系,生态平衡,乃至于各种玄学,每一件都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钻研,并且要随时和外界的大天地契合,用自己的人身小天地来逐渐拟合外界,最终达到内外完全一致,一人便是诸天万界的程度。</p>
但佛门的这个说法,虽然说也是讲究要悟,但悟的究竟是什么,李启却搞不明白了,这狼妖估计自己也说不清楚。</p>
佛门喊着觉悟觉悟,觉悟什么呢?谁能说出来个章程?说出个目标来?要悟出什么才算是觉悟?</p>
这就是李启对佛门嗤之以鼻的原因。</p>
巫道要你悟,是有一个明确目标的,那就是这个外界大天地。</p>
但佛门要你悟,悟个啥?打机锋吗?</p>
丢人。</p>
当然,这是李启的看法,对于修佛的人来说,恐怕李启才是会被嘲笑的那个。</p>
李启对此也有自觉。</p>
每个人的道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不然怎么会有‘道不同,不相与谋’这种话呢?</p>
志同道合者,才能聊得来啊。</p>
不过,李启也开始尝试性的换位思考。</p>
他看着佛像,陷入沉思。</p>
既然二者在方法有相通之处,都是要求在头脑中建立一个道的雏形,再以这个雏形去观摩眼前的佛凋,或许能有所收获。</p>
自己想要佛门的神通,却非要以巫道的方式来做,那自然是不成的,还是得用佛门的眼光来看,如此或许能触类旁通,产生感悟。</p>
李启在心中构建佛门的这个‘觉悟’,试图来模拟真正的佛像。</p>
按照李启读过的佛经,其中须有三十二相,也是构建佛像的根本。</p>
所谓三十二相,就是有佛陀外貌中那些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等等特征,一共三十二样。</p>
佛陀现此三十二相,便胜于所有尊贵之人,能让所有见到佛陀的人都生起恭敬心。</p>
李启仔细观摩那天然而成的佛凋。</p>
突然,他站起身来,离开狼妖身边,靠近那佛凋。</p>
佛凋是一块怪石,身边长着一颗普通的树,立在树干边上,压着树根。</p>
李启看看这树木的断截面,仔细数着上面的年轮。</p>
一,二,三……</p>
数了一会,他发现,这棵树的年轮,正好一千轮。</p>
这是三十二相中的,千辐轮,是指佛陀脚底有一千个圆轮。</p>
而这棵树,恰好被怪石压在足底。</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