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道家真传,御剑乘风(求订阅)(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更何况全真剑法大成之后,已经能够展现出顶尖剑术的可怖威能。</p>

杨过越是修炼,就越发觉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每日里不知道刺出多少剑,却依旧乐此不疲。</p>

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十五。</p>

全真教自祖师王重阳起,就传下来的门规,每年除夕前三日,门下弟子大较武功,考查这一年来各人的进境。</p>

而在腊月十五,全真七子的门下,又会分成七处,各自比武较艺,这也被称为小较。</p>

王处一门下的三代弟子、四代弟子,也通通汇聚到一处。</p>

由于王处一不在山上,便由大弟子赵志敬主持小较。</p>

先从四代弟子开始,或演拳脚,或使刀枪,或发暗器,或显内功,由赵志敬等三代弟子讲评一番,以定甲乙。</p>

杨过入门最迟,位居末座,看着不少年纪与自己相若的小道士或俗家少年武艺精熟,各有专长,却并无丝毫羡慕之心。</p>

他如今万里封喉只差一线便能够大成,看到这些四代弟子的武艺,却只是暗想,就凭这些人展现出来的实力,根本挡不住自己一剑。</p>

就在这时,两个小道士刚刚比过剑术,赵致敬忽然大喊道:“杨过出来!”</p>

杨过微微一愣,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走到座前,打了一躬,道:“弟子杨过,参见师父。”</p>

赵志敬指着场中刚才比武得胜的小道士,说道:“他也大不了你几岁,你去和比试罢。”</p>

杨过这时终于明白,自家这位心胸狭隘的师父,是想要羞辱自己。</p>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并不知晓赵志敬为何传自己那么多口诀,可后来从陆念愁那里学到了一式剑法后,就明白了其中道理。</p>

赵志敬这家伙心思诡诈,故意将门中的心法口诀传授,却不教他武功招式。</p>

其他的门人弟子不知道这其中究竟,到时候只会以为自己没有用功,却不会怪到赵志敬头上。</p>

对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动用这般心机,赵致敬此人的心胸可见一斑。</p>

杨过从陆念愁那里知道了这其中鬼魅伎俩,眼眸一转,便有了主意,故作惊喜的大声喊道:“师父,伱之前传了我门中的心法口诀,却从来不曾传我拳脚兵器的招式。”</p>

“现在要让我和其他师兄比武,难道是想要传我武功了吗?”</p>

“多谢师父指点!”</p>

赵志敬根本没有想到,杨过竟然知道了其中关窍,被他一通抢白,顿时面色一僵,半晌没有开口说话。</p>

眼看其他三代弟子和四代弟子的目光统统汇聚于此。</p>

赵志敬这才恼羞成怒的说道:“门中武功我早已经传下,你懒惰贪玩,不肯用功,却说什么我不教你武功,快快下场去吧。”</p>

杨过知晓,自己不能暴露剑术,否则会引起天大的麻烦,可赵志敬又不曾教过其他的拳脚兵器。</p>

这般上场的话,岂不是白白挨揍?</p>

“杨过,你刚上山时胆子不是很大吗?这时候怎么胆小如鼠了?”</p>

“人家可是有一个做大侠的伯父,不是我们能够比的。”</p>

“我看他是自知实力不足,被吓破了胆子,根本不敢下场吧!”</p>

“哈哈哈!”</p>

场中有不少全真弟子开口讥讽,甚至哄笑起来,顿时让杨过心中怒气难遏,按着手中的长剑说道:“当我怕你不成。”</p>

说罢提剑入场,却将长剑用左手抓着,右手握拳,直接朝着敌人面门打去。</p>

他虽然是握拳打出,却不知不觉中用出了万里封喉的几分精妙之处,这一拳又快又急,刹那间就已经扑杀而出。</p>

要知道师门比武较艺,与江湖厮杀不同,下场之后往往要互相行礼,而后谦逊求教。</p>

那小道士正准备行礼,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杨过这一拳打在面门之上。</p>

“啊……”</p>

他痛吼一声,只觉得眼前一黑,脑海中嗡嗡作响,尤其是被打中的地方,似乎连骨头都裂开了,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p>

旁观众人只看到,杨过一上场便一拳又快又急的打出。</p>

对面那小道士根本来不及招架,便被打的鼻血长流,满面血污,跌倒在地面上,一边痛苦哀嚎,一边躬起身子颤抖。</p>

赵致敬见到这一幕,瞳孔微微一缩,只感觉到杨过那一拳有些熟悉,又让人觉得似是而非。</p>

但那种速度和威势,却绝不是不懂武功的人所能用出的。</p>

“难道是郭靖曾经教过他几手武功?”</p>

想到这里,他竟然有几分又嫉又恨,当下边厉声呵斥道:“孽障,同门较艺,你却出手偷袭?我就是这么教你的吗?”</p>

“清笃,你来下场,给我教训这小畜牲一番,让他知道师门规矩。”</p>

“是,师父!”赵志敬话音方落,人群中就窜出一名又胖又高的胖子。</p>

他穿着道袍,脸上流露出狞笑,身形倒是十分迅疾,直接冲入场中,右掌打出,抬手便是一记虎门手。</p>

这门武功乃是全真教的上乘掌法,打出之时如同恶虎捕食一般,凶猛霸道,修行到极致能够两手直接将敌人撕裂。</p>

在全真教的所有武学之中,这门掌法都算得上是狠辣。</p>

这门掌法的精要之处,原本是要以伏虎之心,而得猛虎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