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虽金玉,难渡(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但杨光臣年少得志,颇有些少年意气,览罢圣贤文章,以苍生为己任,迫切的想要在此地做出一些成绩来。</p>

当年刚刚上任之时,一口气下达了十几条政令,减免赋税,轻薄摇役,严正典刑,好不威风。</p>

但他很快就碰了软钉子。</p>

常言道,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县衙,这槐县的县衙班子在此地扎根几十年,早就形成了上下铁桶一片的利益勾结。</p>

若他仅仅是一个想要捞政绩的官员,这种情况对他来说再好不过,他根本什么都不用做,自然有人为他安排好这一切,高高兴兴在此地逍遥几年,最后往上交个折子,最少是一个政通人和的政绩。</p>

但偏偏他杨光臣不愿与这群人同流合污,这便难办了,若是不触碰到这群人的利益还好,他们还乐意捧着这个上官,权当是过家家。</p>

但一旦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这什么所谓的政令,根本走不出这个县衙去,盖再多的章,也是白纸一张,不仅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还要让他吃上面的瓜落。</p>

如此这般,他的雄心壮志就显得尤为可笑了。</p>

杨光臣在这县里打听了许久,最终把突破口放在了陈崇虎的身上。</p>

陈崇虎本身在这县中颇有威望,再加上自身有本事,不畏强权,最重要的是跟县衙里的人没有勾结。</p>

若是陈崇虎肯帮忙,很多事情就能继续做下去了。</p>

陈崇虎至今都还能回想起当年的光景。那年的寒冬,杨光臣穿一件单衣站在他家门口,冻得瑟瑟发抖,口中却高喊着:“陈兄弟,能助我否?”</p>

陈崇虎最终答应了杨光臣,帮助杨光臣在这县城里立下了跟脚,真正的建立了班底。</p>

两人意气相投,也曾谈天说地,抒发壮志,笑论古今,挥斥方遒。</p>

但自从某一次杨光臣从京城省亲回来,这一切都变了。</p>

不光撤销了之前所有改革的政令,还主动放权,与县丞,主簿勾结,将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每日不是游山玩水,便是流连戏园,青楼,整个人像是垮掉了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