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呢,因为沈王氏得宠,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京做官,小儿子又受沈翰溺爱,他这个嫡子,在家中反而尴尬。</p>
一个家族,是非常讲究嫡庶尊卑的,如今的嫡子沈瑄,其实就是当年的鲁定公,而沈玞也可类比邾隐公。</p>
明明你是个庶出的弟弟,却屡屡让嫡兄难堪,甚至在外人面前,也不给嫡兄的面子。</p>
这说明什么?</p>
最应遵守法度的君主却不守法度,要么他们是被胁迫,属于无奈之举;要么他们自己心中,早已毫无法度这句话,不正是沈家目前最大的隐忧吗?</p>
有人肯定觉得子贡或者周弼这些话都是迂腐之言。</p>
但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p>
现在很多人将这句话误解为孔子这老头儿太迂腐,不想着好好做事,却在乎虚名。</p>
其实孔子说的是——</p>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要先过了心里的那个“坎”,如果心里疙疙瘩瘩,那说话做事都会不顺。</p>
这句话换成《华严经》里的表达,就是——</p>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p>
只有心中的那个“理”没有障碍,你做事的时候才会没有障碍。</p>
反过来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遭遇了诸多不顺,那就要回头去看,把心里的结打开。</p>
周弼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所以才对徐鹤暗示,可以从中耍点手段,不需自己出手,沈家兄弟阋墙,自取其乱!</p>
可徐鹤在犹豫什么呢?</p>
其实他对沈家没有好感,但他对沈瑄本人却没有什么恶感。</p>
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p>
当他把心中想法对周弼说了出来后,周弼摇了摇头道:“公子,你若是这么想,除非你不去找沈家的麻烦,不然这就是取祸之道!”</p>
徐鹤闻言心中凛然,是啊,自己还是用一个后世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觉得一件事,就算这家里人干得再不道德,但那也是其他人的事,与沈瑄何关?</p>
但大家族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放过了沈瑄,将来必有隐患。</p>
“再说了……”周弼道,“难道公子就以为那沈瑄不知道倭寇之事吗?”</p>
徐鹤默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