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河县,白水郎(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当是州城府郡里头的老爷们。</p>

才能享受得起。</p>

“怪不得,黑河县人人都想进城。</p>

脱了贱户身,更好谋生路,也更能吃饱饭。</p>

不然,就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p>

白启囫囵吃掉两个麦饼,填饱辘辘饥肠,让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缓了一缓。</p>

值得庆幸,这具身子骨还行,而且有一把子力气。</p>

能够风里来,雨里去,依靠打渔为生。</p>

艰难求活这些年,白启也算初步摸透置身的地方。</p>

此处唤作“黑河县”。</p>

拢共占着五百里山道,八百里流域。</p>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p>

之所以开得起百业营生,养得了十余万户。</p>

全靠鱼栏、柴市、火窑,这些县上首屈一指的好去处。</p>

因为提供得了做事的活计、谋生的生路。</p>

又被称为“米饭班子”。</p>

意思是仰仗三大东家赏饭吃。</p>

大家才可以混个温饱。</p>

颇有种打工牛马对公司老板感恩戴德的荒唐感。</p>

原身之前就在鱼栏厮混,勉强挣得两口饭食。</p>

但只是堪堪糊口的艰难日子,终究不够稳妥。</p>

好像白启身下那条小舢板,稍微大点的风浪拍打过来。</p>

人和船都要翻沉。</p>

“贱户之身,只能操持贱业,出不了黑河县,更进不了城。</p>

不靠着鱼栏、柴市、火窑,连温饱都难。”</p>

白启摇头,很清楚当前处境。</p>

鱼栏不是好心的善堂,如果长时间没大货上供,交不起抽成。</p>

被夺走摊位,沦为无业游民,失去谋生门路。</p>

也很常见。</p>

自打白启来到这里,成为打渔人讨生活。</p>

就耳闻过黑河县立着两条铁石般的规矩。</p>

一是,不白养闲人。</p>

二是,不瞎讲道理。</p>

他听鱼栏的老人讲,离这里十万八千里之远的中枢龙庭,把亿兆黎庶分为三六九等。</p>

最上为仙籍,官籍,贵籍。</p>

绝非白启所能接触得到。</p>

其次就是中下六户。</p>

匠,商,农,贱,奴,役。</p>

三籍六户,合称九等。</p>

像白启这样的渔民。</p>

没有田地,大多以舟为家,沿河而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