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轰动诗会(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杨琦本是坐在角落之中的,但凄婉的歌声中夹杂的一阵清亮掌声让他成了全场的焦点,连乐工和那舞得兴起的燕菲儿都停了下来,众人一时竟没有搞清楚发了什么事。

杨琦既准备做这个出头鸟,事到临头自然不会退缩,他见众人满眼疑惑地望来,仰头一阵大笑,竟不顾众人复杂的表情,转身欲出门而去。

“这位公子,不知小女子何处舞得不好,竟惹你如此负气而走。”燕菲儿被杨琦砸了场子,心中不快,忍不住埋怨道。众人也被他这般无礼的行径搅乱了兴致,一阵地责备,其中以韦明最是积极。

杨琦此时已走到门口,忽而转身环视众人,朗声笑道:“世人皆醉,唯我独醒!这靡靡之音,不听也罢。”说完,径直走到那大屏风边的红木桌前,执笔挥毫,唰唰唰,在一张早前准备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地写了首诗,道:“王翰林是当朝文章大家,不是可否替在下读一读这首诗么?”

杨琦说的那王翰林出身太原王氏,是门阀豪门的代表,此次受邀与几位老友一起参加七夕诗会,目的是替国家发掘新的人才,见杨琦如此说,倒也不托辞,上前拿起那宣纸,看了一眼,眉头便已皱了起来,静静地回头望了杨琦一眼,见他泰然自若,心中不禁大赞。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王翰林一代大儒,这读起诗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感染力十足,听得众人一时痴了,连那燕菲儿都愣在那里。

“而今虽天下太平,然诸位岂不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礼?陈后主因何而误国,在座诸位比我更清楚。”杨琦此时说得很是平淡,继续道:“燕大家,杨某并非有意,只是你这配乐太过靡靡,你看这在座众人皆心醉神驰,此曲若大肆发扬,那我大隋离亡国不远矣!”

韦明听得心中愤恨,忽而听见杨琦话中的毛病,立刻大声道:“杨琦,你一介普通秀才,竟开口品评朝政,还蛊惑人心,说我大隋亡国在即,你这是妖言惑众,犯上作乱。”

杨琦非凡面无惧色,反而笑得更欢:“孰不问‘谣言起于愚者,而止于智者’,在座各位都是有身份的人,自会明明白杨某人一番苦心。陛下乾刚独断,岂能受你等小人妄言挑拨?”

这韦明正要继续辩驳,却被那一直眉头紧蹙的王翰林一声呵斥:“子敬,你也是名门之后,怎能如此执迷不悟?若不是念及你亡父业明兄与我往日的交情,老夫早就一巴掌扇了上来。这杨公子句句发人深思,你不知悔改,竟还当着众人口出妄言,真是不该!今日的七夕诗会命题便是这‘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你们好好想想,每人交一首诗给我,待我与燕兄品评。”说完,他又回头对杨琦道:“不知杨公子哪里人士?家中还有什么人?王某久在长安,却不曾知道几时出了这么一个肱骨之才。”

杨琦对这人印象不错,觉得他虽有些迂腐,但读书人的原则和气度仍在,便躬身行礼,道:“小生姓杨名琦,长安人士,家中父亲早逝,仅有慈母相伴。”

“令尊是?”那王翰林像是想起了些什么,即刻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