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俗在延续,生活在节节高(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随后,家里的大小木盆叫大脚桶中脚桶的,就放满了高耸成尖的米粉,起码每家有两大盆,一盆糯米粉、一盆粳米粉。

这些,到了小年夜,就将全被做成为糕和圆团,或许留出些,好做小圆子和落汤圆团。

小时候的一切,是历历在眼前,记忆真的是人生的财富,阿眉想,美好的记忆带给她的是人生、生活的丰富和趣味。

出糕的时候,先是要泡好糖水,那个时候糖很紧张,阿妈就会兑上糖精水。

用糖水来捂米粉,将两种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掺好用手拌均匀,然后在阿*指挥下,阿眉帮上一手,用勺子向米粉里浇淋糖水,阿妈则及时地拌米粉,力求均匀。

随后是用油水(冷水里洒几滴菜油),然后用锅刷蘸了洒在蒸笼里,铺上桃花纸(可以连糕一起吃的),再在蒸笼里把捂好的米粉摊平,约有三公分厚,按平整;然后,阿妈就用菜刀横切竖切,每块格子大约就是六到八公分见方。

随后,就是放到镬子上烧,里面全是水,蒸笼放在上面,几个蒸笼叠得高高的,还必须在最高的盖子上洒些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阿眉的阿爸就有任务了,开始烧灶头,柴火是老早就预备下的,有树枝树根、有油菜梗子、豆梗子,一切可以将火烧得猛烈些的全用得上,比稻草好多。

而做圆团,又是另外一副情景了,阿眉自小就耳濡目染,所以也是很早就帮上忙了。用清水捂粉,用雪里蕻菜、萝卜、鲜肉、豆沙等做馅,阿眉最爱吃豆沙馅的,在阿妈做圆团的时候,阿眉总是已经偷着吃了豆沙好几回了,当然常常是阿妈,已经预先给留一小碗,阿眉就美滋滋地贪婪地吃了。而当,阿妈做好圆团那盛豆沙的碗,阿眉便又舔个干净,真的好吃,那个时候,总是觉得,这些按传统风俗做的点心,是那样地好吃,是天下少有的美味。

噢,还有呢,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也是老祖宗就传了千年的吧,在圆蒸笼的正中间,留下的空隙里(因为圆团做好后摆放是从最外层的四周开始的,一圈一圈向中间摆放),必须做一个“当家圆团”,它比起其他的要大许多,宛如众星捧圆月一般,这个圆团,一般是当家人阿爸吃的。

糕和圆团熟了以后,就晾一小会,当外面有了封皮的时候,阿眉就在阿*指点下,在用红纸泡出的红水里蘸了,点到糕与圆团的中间,这叫“点艳子”,这样每块糕、每只圆团,就有了美丽的打扮了……

一切,深刻地刻写在阿眉的脑海里。幼年、童年、少女时代,每个年全是这样过着、过着,而当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好了,阿眉对于这些年俗就感觉到“不怎样的了”,女儿更加是看不上了。生活在节节高,这年俗在延续,但是在新一代的眼里,却是在淡漠着……

可是,今年,阿眉觉得要陪阿妈一起做糕和圆团。

于是,小年夜,阿眉就拉了女儿,要女儿全程参与制作过程。

开始,女儿说我不爱吃,我不想做,阿眉说你说什么呢?你们老师不是布置作业了么?这就是作业!

听阿眉这样说,女儿恍然大悟,拍着手说,啊!是,是,是。我去,我去。

于是,这2006年新年的小年夜,阿眉就带了女儿与阿妈、阿爸一起出糕做圆团。

因为是带了任务的,女儿很是仔细,真的还带了笔、笔记本,做着记录。

就这样,她的千把字的过年习俗算是完成了。

阿眉先看了看,感觉女儿文采还可以,心想该是遗传了自己语文好的基因了……于是,又想及阿明这个没有良心的户头,他这个时候该与自己的小女人,快活地过新年呢!

心里不由地就骂了他几遍。

是他,让她这2005年,泪水流了不晓得有几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