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汉代的江南家庭,依靠火耕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总体上因为地广人稀少,又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重要的耕牛,江南总体上不算富裕,亦不算贫寒。</p>
心中盘算了一遍,霍峻感叹道:“若有壮丁于春夏在家,不伤农时,家中亦可多些积蓄。”</p>
老农摸着孙子的脑袋,道:“府君已是仁德,征兵不收赋税,我等劳作数年,亦能有所得。”</p>
战乱之下,军户不征赋税,田亩按正常分配,家让有所食,似乎已是幸运。但若疾病来袭,或是遭遇灾害,又是两。</p>
霍峻叹了口气,领着郡吏而走,道:“治下百姓火耕水耨仅能裹腹而食,难称为富裕。昔迁徙皖城之难,故让百姓以火耕水耨耕作,今困难之时渡过,需让百姓学以耕作技艺,多增亩产。”</p>
当下的汉代江南耕作技术,仅有一年一丰收,既无麦稻轮作制,又无一年两熟的耕作技巧。</p>
一年两熟的水稻是江南经济腾飞的基础,在宋之前南方大部分水稻皆是一年一熟,其水稻的品种不同。从宋代开始江南才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搭配稻麦轮作制度,南方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相比于仍是两年三熟的北方,南方几乎碾压了北方。</p>
来到三国后,霍峻才逐渐了解南方耕作的方式与现代完全不同。历史书上提及的人口南下迁徙,根本不是江南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真正让江南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在于远超北方的作物产量,足够养活更多百姓,养得起更多闲人。</p>
那问题来了,霍峻对水稻的进化史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一年两熟的水稻如何出现的。但幸阅是他还知道可以尝试麦稻轮作,夏收完水稻,让百姓种植冬麦,以为轮作,增加亩产。</p>
司马芝点零头,道:“府君,耕作技艺,芝常带人下乡劝农。今若精耕细作,还缺耕牛。缺乏耕牛,人需负犁具而校”</p>
霍峻沉吟少许,道:“耕牛缺乏,峻已向荆楚求购。峻观农事已久,窃以为可让百姓于稻田丰收之后,令百姓种宿麦越年。一年二熟,百姓可得丰饶。”</p>
“种植宿麦?”</p>
司马芝若有所思,道:“中原之人种以豆、粟,秋冬种宿麦,越明年则收,二岁三收。今江南若种植宿麦,则春种水稻,秋种宿麦,即一岁两收。”</p>
着,司马芝眼睛一亮,道:“若是能成,则田野亩收将增数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