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没有,但我知道个有趣的</p>
张腾:你们陈源二试是自己不参加的吗?这么淡泊名利?</p>
何洪涛:咋啦?</p>
张腾:还问我咋啦,但凡一试能考一百分以上的,基本上都参加了二试,更别说一百一以上的超高分段了</p>
何洪涛:那他在省二里的分数排名是?</p>
张腾:全省第一啊</p>
…………</p>
“石一,一试二试加起来之后的均分,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而且只比海中的那个少一分。”</p>
四中二年级数学年级组长,同时也是一班的班主任朱毅然,喜眯的说道。</p>
而站在电脑前,看着纸质排名的张建军,则是认真的盯着一个名字,表情十分严肃。</p>
115,陈源。</p>
跟石一说的一点都不差。</p>
全市第五。</p>
而且,数学已经到了这种水平的人,竟然没有参加国赛的想法。</p>
他,只是为了这十分的加分。</p>
“张校,这次赢了一中啊,哈哈。”朱毅然继续笑着搭话,“不过这种比赛,外校的学生居然能拿满分。说明哪怕是差一点的学校,最顶尖的尖子生,还是很厉害的。”</p>
“确实。哦对了这十一中,你有没有认识的人?”张建军抬起头,好奇的问。</p>
“有啊,徐逸成徐老师,十一中最好的数学老师了。”朱毅然说。</p>
“那你能不能搞一个成绩表过来?啊不,三次吧,最近三次的成绩表。”</p>
“行的张校,那我先回办公室了。”</p>
“嗯,辛苦了。”</p>
朱毅然走了之后,张建军坐在了位上,继续研究这一份表格。</p>
作为四中校长,他肯定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学校的学生身上。</p>
比如石一,稳健的让人放心,站在了夏海八万多高中生的顶点。</p>
比如柯佳源,还是神一下鬼一下,上可以位列四中月考第一名,下可以数学竞赛省一都拿不到,一试的分数也排到了全市九十几。</p>
总分高自然好。</p>
但理科强,才是真的强。</p>
其中数学,尤能说明问题。</p>
可以这样说,只要英语也好,这前二十全是状元候选人。</p>
在进入高三,开始全市联考之后,前几名这些名字会多次出现在大排名的前列,互相纠缠,难舍难分,最后决出唯一的冠军——状元。</p>
但是。</p>
陈源……陈源……</p>
张建军虽然对十一中这所连夏海前五都排不到,还非要跟自己双骄的省实验嗤之以鼻,但毕竟是同一个区的,对方曾经还靠捡漏自己学校的生源拿到了市状元,他多多少少有点关注。</p>
但对方的前五,也就自己这边一班中上游的水准。</p>
哪怕是第一,也顶多挨得到自己这边的第五。</p>
更重要的是,陈源这个名字,从未出现过自己的视野之中。</p>
从抽屉拿出一盒1916,掏出一根烟,张建军含在了嘴里,点燃,吸上一口。</p>
吐出的烟雾徐徐在鼻腔循环。</p>
陈源这个名字出现在全市第五的位置上,很奇怪。</p>
但也没有太奇怪。</p>
不过是一个超级偏科生罢了。</p>
正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十一中月考的成绩单发了过来。</p>
他点开表格。</p>
然后,前五,前十,前二十,都没有见到这个名字。</p>
于是,带着一些失望的心情,点击了搜索,打字‘陈源’。</p>
99名,615分。</p>
“哈哈哈。”看到这个后,张建军一下子释怀的笑了。</p>
彻底的,被逗笑了。</p>
太可乐了。</p>
石一这人还真是够朋友。</p>
为了维护自己的朋友,还营造一副他俩是对手的气氛来。</p>
所以,</p>
石一,区区一个十一中全校前百,值得你注意吗?</p>
害。</p>
这种学生,在我们学校虽然不算是差生,但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p>
鉴于这一次对方考试的难度很低。</p>
换算一下至少排到了四百名开外了。</p>
这样想着,他又吸了一口烟。</p>
又发来两个表格。</p>
他虽然已经没有看的心情。</p>
但毕竟是朱毅然老师特意去要的,还是看一眼吧。</p>
接着,点开了上一次的。</p>
同样,前十前二十都没有陈源这个名字。</p>
这样,排除了考试发挥失常才615的可能性。</p>
确定了,就是偏科怪而已。</p>
接着,他又输入了陈源。</p>
然后,</p>
表格刷到了几乎最底端。</p>
陈源,913名,504分。</p>
陡然的,张建军的表情凝了一下,瞳孔也微微震动。</p>
但没有急于惊吓,他尽可能冷静的点开下一个表格,上上次考试。</p>
陈源,922名,508分。</p>
高一的期末考试,高一八月份的暑期考试,这两次,他的名次,都是九百名,五百分出头。</p>
而仅仅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p>
99名,615分。</p>
进步为,814名,111分。</p>
作弊的可能性,为0。</p>
而这样学生……</p>
因为停顿过久,香烟持续在燃,灰白色的烟灰截断落下,掉在了张建军的裤子上……</p>
除开上一次答题卡填错然后进步很大这种乌龙。</p>
一年进步一百分的可能性,有。</p>
但从五百到六百的,极少。</p>
而在两个月之内,从五百到六百,张建军见过的案例次数是——</p>
零。</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