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就是确定病位。确定病位,也就是强调对证候的认识,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是整体功能的失调。按照《内经》的讲法,“有诸于内,必形于外”,所以,它的外在表现,可以帮助医生由表及里,或者说由外达内来分析、测知病邪的性质和病位。</p>
比方说,“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里面,讲“湿流关节”“湿伤于下”湿邪本身的特性,它就容易伤于下,伤人关节,这在病位上非常明确。</p>
还有讲痉病,痉病的病位,直接告诉我们是在筋脉。</p>
这样以来,自然有助于你确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方遣药,直达病所。</p>
第五,要分清属性。也就是确定病性的问题,八纲辨证应当是以阴阳为纲,所以搞清证候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治则治法根本依据。</p>
拿什么作依据?</p>
比方同样是胸痹病,在辨证上就出现了很多情况,“有是证,用是药”“添一证,添一药”“易一证,易一药”都非常明确。</p>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一条有关的治疗原则“治未病”的原则,“虚实异治”的原则,特别是“虚实异治”的原则,是对杂病提出的总的治疗原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