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正文卷第196章这是什么天才的构想?!放下电报,沃德豪斯就离开了。</p>
陆时回到房间,埋头,继续研究《日本文明的天性》,想着怎么能把各本书的长处都融合进去。</p>
他在旁边写下了一个字——</p>
耻,</p>
然后旁边又打了问号。</p>
夏目漱石好奇道:“为什么要打问号,是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p>
陆时惊讶,</p>
“我昨天说到‘耻感文化’,你也认可吗?”</p>
夏目漱石“额……”了一声,</p>
说实话,作为文人,创作、杂文、俳句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喜好,历史、政治则不然,</p>
所以,日本文明到底如何?</p>
他从未想过类似的问题。</p>
但今天正冈子规来递信的时候,两人聊起来,难免会让人忍不住多想。</p>
陆时若有所感,</p>
“正冈先生说了什么?”</p>
夏目漱石低声道:“他好像还挺认可你的。”</p>
“啧……”</p>
陆时咋舌,</p>
日本人还挺认可制造了东京烧烤的李梅呢~</p>
到底是观点上的认可,还是实力上的认可,</p>
很难说。</p>
陆时又写下一行字:“有羞耻感,鲜有罪恶感。”</p>
夏目漱石再次冒出冷汗,</p>
他的理解,这话是说,做了坏事被发现,会因为被发现而羞耻,却不会因为坏事本身而感到罪恶。</p>
那种被看穿的感觉又出现了。</p>
陆时看过去,</p>
“怎么?”</p>
夏目漱石摇摇头,反问道:“‘有羞耻感,鲜有罪恶感’,为什么会这样?”</p>
他这么问了,相当于承认陆时的观点。</p>
陆时一阵无语,</p>
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写的内容过于绝对了,</p>
没想到,人家日本人自己认。</p>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p>
陆时回答:“你知道的,我写了《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以考虑问题喜欢从多方面入手。我认为,这种文明性格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两句话说清楚。”</p>
夏目漱石好奇,</p>
“伱举个例子吧。”</p>
陆时想了想,说道:“我听说,你们很多地方实行走婚制?”</p>
夏目漱石不由得诧异,</p>
“你知道走婚?”</p>
所谓走婚,指男不娶女不嫁,通过暮至朝离的走访来实现男女双方的结合,</p>
男女双方各自在所属的母系大家户中生产和消费,承担养育后代的义务,走婚的双方互不独占,</p>
总之,走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留特征。</p>
陆时解释道:“我知道走婚制,是因为中国西南很多民族仍有这个传统。”</p>
夏目漱石点点头,</p>
“因为贫穷和生产能力低下,再加上交通不便,走婚一直保留。这导致,在维新之前,全国只有贵族和武士阶层有姓氏。”</p>
陆时愣了片刻,随即露出“我懂”的表情。</p>
只有父系社会才会通过姓氏来将血缘关系形式化,</p>
因为母亲肯定知道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姓氏显得多余。</p>
夏目漱石说:“走婚又如何了?”</p>
陆时解释:“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大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狭小的村庄里,不像中国还有地方可以迁徙。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容易酝酿耻感文化。”</p>
这确实是缘由之一。</p>
夏目漱石之前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知道万事万物之间皆有关联,研究这些关联便是新史学的核心。</p>
但他对此一直没有切身的体会,</p>
直到今天,听陆时分析日本文明,他才恍然大悟。</p>
而陆时能慧眼发现那些细微缥缈的关联,其博学与洞察力,绝非常人可比。</p>
夏目漱石嘀咕道:“有时候,我真想撬开你的脑壳看看,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唉……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种……人比人,气死人。”</p>
陆时哈哈大笑,</p>
自己竟然也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p>
他摆摆手,</p>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
夏目漱石无奈地白了陆时一眼,</p>
“那你还能写出《万历十五年》呢,这怎么就不是当局者迷了?”</p>
说着,忍不住叹气,</p>
“罢了,我还是不看你写这个了。看你写这个,我总有种被扒光了当众游街的感觉,不只是惊讶,还有恐惧、悚然。”</p>
陆时接过话茬:“那我不写了。”</p>
他本来也不想写,</p>
倒不是担心卖不出去,</p>
因为《我是猫》的大火,现在的伦敦人都十分好奇那个遥远的岛国,《日本文明的天性》的作者又是Lu,卖个几万册不成问题。</p>
陆时不想写,主要是这本书写起来太麻烦,</p>
就像《万历十五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