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认为,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像自己做文抄公那样引发蝴蝶效应的,重大事件的发展需要历史契机、历史进程,同时也得量变引发质变,</p>
而现在,还不是质变的时候。</p>
陆时决定暂时回避话题,</p>
“不说这个。”</p>
玛格丽塔“嗯”了声,又将目光移向自己抄的诗,喃喃吟诵:</p>
“</p>
‘Marrysomeonefullofkindness.’</p>
……</p>
”</p>
如怨如诉、如泣如慕。</p>
陆时听得整个人都麻了。</p>
这首《嫁人》其实来自印度女诗人RupiKaur,其中,平等、独立的经典爱情观非常经典,至今被奉为圭臬。</p>
事实上,陆时选择这首诗的时候是经过了大量权衡的。</p>
作为中国人,他首先想到的是《致橡树》,</p>
诗人舒婷在这首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也是平等的、互助的、相互独立的,而不是攀附的、依附的、从属的,那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鼓舞了很多人。</p>
但问题就在于,英国没有木棉……</p>
诗歌这种文学题材非常要求合情合景,搞个木棉出来,还得负责科普,想想就让人头大,</p>
若改编,韵味又不足。</p>
且《致橡树》是朦胧派诗歌,其中的很多意向是含蓄的,在英国难免水土不服。</p>
陆时最终选《嫁人》,</p>
一是因为这首诗本就属于英文写作,在合辙押韵上不会存在问题;</p>
二是因为它比《致橡树》要直接,但又足够内敛。</p>
当然,含蓄也是对比出来的,毕竟欧洲某些女权主义诗人都开始写《阴X颂》了,《嫁人》跟这种一比,简直就是“攀援的凌霄花”,清水得纯白无瑕。</p>
陆时说:“我就是随便写一写。”</p>
玛格丽塔看他一眼,</p>
“真的随便?”</p>
她总觉得陆教授喜欢的是性格独立的女性,就比如自己这一款。</p>
陆时摇头,</p>
“先不说这个了,你看看采访的问题。多少需要一些准备。”</p>
玛格丽塔说:“那我现在写。”</p>
陆时赶紧阻止:“别写!这个采访,必须要你现场回答,否则就没有意义了。”</p>
玛格丽塔虽然不解,但最终还是没有多问,</p>
她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些问题上。</p>
……</p>
第二天,</p>
清晨。</p>
《每日电讯报》总部,主编办公室。</p>
约翰·勒·萨奇正对着一面镜子,左手在自己的脸颊上摸索,缓缓寻找还没有刮干净的胡茬,</p>
时不时地,他从旁边的水杯中拿出剃须刀,稍微修剪。</p>
外面传来敲门声,</p>
“主编?”</p>
萨奇随手将剃须刀丢回水杯,发出“当——”的一声响。</p>
他一边拿毛巾擦脸,一边说道:“进来。”</p>
办事员推门而入,</p>
“主编。”</p>
他深鞠一躬,将手里的表格递过来。</p>
萨奇仔细阅读,</p>
良久,他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在昨天那种情况下,《镜报》还卖出了九万多份?这个统计准确吗?”</p>
办事员露出为难的表情,</p>
“这个……”</p>
看他这样,萨奇哪还不明白。</p>
他微微挑眉,</p>
“怎么?我们在《镜报》内部还没找到合适的信息源?”</p>
商场如战场,</p>
有竞争关系的报社,互相安插间谍是最正常不过的手段了。</p>
办事员说:“《镜报》那边非常奇怪,明明是《曼彻斯特卫报》、《苏格兰人报》、伦敦大学联盟出版社三方成员凑起来的全新班底,却异常团结。”</p>
“哼……”</p>
萨奇从鼻子里冷哼了一声。</p>
他伸了个懒腰,</p>
“那你们的数据是怎么统计的?运货的马车吗?”</p>
办事员点头,</p>
“对。”</p>
萨奇轻笑,吐槽:“陆时机警聪明,说不定会用空马车之类的手段作假,以此威慑其他同行。不过,考虑到《镜报》的销量一直很不错,他应该不屑于用那种方法。”</p>
办事员没接茬,心里对这个观点却是认同的,</p>
所谓“一力降十会”,</p>
以《镜报》现在一骑绝尘的销量,没必要耍什么小心思,直接力大砖飞就可以了。</p>
萨奇说:“如此看来,小报这方面我们是永远不可能超过《镜报》了。所以,如果要发副报或副刊,还是得考虑专业性强的,类似《金融时报》那种。”</p>
他皱眉沉思一阵,</p>
“对了,《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不是快连载完了?”</p>
办事员点头,</p>
“有很多读者写信,希望我们报社能继续发类似的专栏。”</p>
陆时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同时在《曼彻斯特卫报》和《每日电讯报》以专栏的形式进行连载,前者以天为单位,后者以周为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