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纯爱……(2 / 3)

英伦文豪 员在 3532 字 2024-02-24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这就是差异化的重要性。</p>

另一边,夏目漱石读完了关于《最伟大的20名英国人》的文章,说道:“排名跟想象中差不多。只有一点出乎意料,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竟然排在第三。”</p>

陆时倒是没有多惊讶,</p>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万物竞发,无数运动和思潮涌现,</p>

女性争取选举权便是其中之一,</p>

而《最伟大的20名英国人》作为民意投票,没有性别限制,伦敦的女性市民们参与的意愿自然是空前的,也难怪会把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投上去了。</p>

夏目漱石问:“这事儿能成?”</p>

陆时摊手,</p>

“我之前说居里夫人会获得诺奖的时候就表过态,一件事如果能解放生产力,将很难被阻拦。”</p>

对了解社科不深的人来说,这话有点儿难理解。</p>

菲利斯喃喃自语:“生产力?”</p>

陆时说:“菲利斯,你知道伦敦现在有多少女性打字员吗?”</p>

他稍一停顿,报出数字:“16.6万。”</p>

这并非编造的数据,</p>

到了1909年,雷明顿公司最成熟打字机——雷明顿10号甚至改了宣传语:</p>

“让更多的妇女从家庭解放!”</p>

可见一斑。</p>

菲利斯听了陆时举的例子,有些明白“生产力”这个词该怎么理解了。</p>

她问:“那女性的权利会越来越多?”</p>

陆时笑了笑,没说话,</p>

他很难跟眼前的女孩解释,100年后,某些事情会发展成极其魔怔的趋势。</p>

幸好20世纪初虽然是乱纪元,但万物蓬勃发展,无须有遥远的担心。</p>

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了敲门声,</p>

“陆教授?”</p>

声音低沉浑厚。</p>

陆时立即辨认出了对方,推开门,说道:“斯蒂芬森爵士,你怎么……唔……你这是什么打扮?女王卫队不都是红衣吗?”</p>

只见眼前的斯蒂芬森身披白色的披风,</p>

那模样,简直就像《冰与火之歌》里描述的御林铁卫。</p>

斯蒂芬森对陆时低头行礼,</p>

“陆教授,请。”</p>

陆时愣了愣,反应过来,恭声道:“女王回来了?”</p>

斯蒂芬森没有多说,</p>

“请。”</p>

陆时回头,与夏目漱石和菲利斯颔首示意,随后出了门。</p>

斯蒂芬森扶着他上了马车,</p>

车轮转动起来,滚过不平整的砖路,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在一片寂静中回荡着。</p>

陆时掀开车窗帘,</p>

没想到,街面上的安静并不是因为没人,</p>

伦敦的市民自发地来到街道上,翘首以盼,等待着护送女王棺椁的队伍。</p>

这些市民们几乎人手一份《镜报》,</p>

因为是小报,《镜报》可以很轻易地蜷成纸筒,露出头版的文章,《最伟大的20名英国人》,以及女王威仪的画像。</p>

偶尔,有啜泣声传来,</p>

循声望去,便能看到小女孩在捂着脸压抑着哭声,</p>

她的父母俯身在她耳边安慰。</p>

陆时叹了口气,将车窗帘拉上,问道:“爵士,冷溪卫队不用护送女王的灵柩吗?”</p>

史蒂芬森摇摇头,</p>

“遵照陛下的遗嘱,护送灵柩的工作交给了皇家海军仪仗队。”</p>

陆时惊讶,</p>

“海军?”</p>

史蒂芬森解释:“女王的意思是,在她的治下,皇家海军开疆拓土,攻必克、战必胜,将大英抬到了现在的国际地位,应该享此荣誉。”</p>

这说法倒也解释得通,却过于官方了,</p>

陆时不由得联想到之前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雷纳托·埃尔文爵士和首相塞西尔的争端,总觉得事情远没那么简单。</p>

不过,这事也轮不到陆时操心,</p>

他一转话题,</p>

“我们去哪儿?”</p>

史蒂芬森回答道:“阿尔伯特纪念教堂。”</p>

阿尔伯特纪念教堂于1863年竣工,是阿尔伯特亲王安息的地方,</p>

维多利亚女王将与他合葬。</p>

皇家灵柩将从教堂移入,抬上地板上的一个开口,再通过机械升降机进入下方走廊,然后经由走廊被带入地下墓穴,完成葬礼。</p>

当然,像陆时这种外人肯定是无法目睹全程的。</p>

一路无话,马车来到纪念教堂,</p>

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p>

草坪上,一众上议院的议员已经在等待观礼了,能看到沃德豪斯、丘吉尔的身影。</p>

陆时走上前,想与他们打声招呼,</p>

结果,史蒂芬森叫住他,</p>

“陆教授,再上。上台阶。”</p>

陆时:???</p>

迷惑地抬起头,发现通往教堂的台阶之上由威尔士亲王打头,站着的几乎都是皇室成员,</p>

只有首相塞西尔等几个位高权重的外人。</p>

陆时问:“我要上去?”</p>

史蒂芬森严肃回答:“对。这是女王的意思。”</p>

没奈何,陆时在威斯敏斯特宫的诸位老爷们的注目礼中,缓缓走上台阶。</p>

很快,下面便想起了议论声,</p>

“那个亚洲人是谁?印度来的?”</p>

“印度来的不长那样儿!他是陆教授,《是!首相》的作者。对了,他还是《镜报》的创始人,你看今天的《镜报》了吗?《最伟大的20名英国人》是他的杰作。”</p>

“原来如此。女王是要表达对他的感谢。”</p>

……</p>

议论声渐渐地小了。</p>

“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