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英博物馆(2 / 3)

英伦文豪 员在 2873 字 2024-02-24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辜鸿铭连连摆手,</p>

“那不至于。”</p>

屋内的三人同时大笑。</p>

吾辈好奇地看他们,“喵呜~”一声,钻到了夏目漱石怀里。</p>

辜鸿铭问道:“陆时啊,你又写了多少稿子?”</p>

陆时摊手,</p>

“辜老先生,您说您这隔三差五地来,以为我能写出多少?人家追更都是追报纸、追杂志,您老倒好,直接追更追到作者家里来了,下一步是不是要给我关小黑屋啊?”</p>

辜鸿铭嘿嘿一笑,嘴硬道:“其实,比起你的《魔戒》,我更喜欢《我是猫》。”</p>

这话也不全是胡扯,</p>

因为《我是猫》描绘的是日本,读起来肯定更亲切。</p>

夏目漱石说:“辜先生过奖,我的作品肯定无法与陆的相比。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p>

辜鸿铭摆摆手,</p>

“我们中国人就够谦虚了,你们日本人竟然……”</p>

后面的话没明确说出口。</p>

夏目漱石微微脸红,有点儿不好意思。</p>

辜鸿铭转向陆时,说:“当然,通俗固然是趣味无穷的,但我还是更想看那本明史研究的书。你的写法很大胆,现在大多数人写史都不再用纪传体了。你是想模仿太史公吗?”</p>

陆时摆手,</p>

“那本书不是史书,用纪传体来归类并不准确。”</p>

辜鸿铭点头,</p>

《万历十五年》通俗易懂,没有历史功底的人也能读进去,</p>

有这种特性的明显不是史书。</p>

辜鸿铭说:“对了,你上次管《枪炮、病菌与钢铁叫什么来着……科普……”</p>

陆时说:“科普读物。”</p>

辜鸿铭点点头,</p>

“对,对对!就是科普读物。这个《万历十五年》是不是也算科普读物?”</p>

《万历十五年》要比科普读物严肃,否则也不可能在美国的那么多大学中被用作教材,</p>

但它也有不严谨的地方,</p>

总体上,这本书介于专著与科普之间,并不好归类。</p>

陆时没接茬。</p>

见他不说话了,辜鸿铭继续道:“你写得非常好,可是题材……唉,你说你编写史学教材,用什么不好,为何偏偏要用明史?这里面的阻力无比巨大。”</p>

他顿了顿,问道:“你可知为何后朝要主动给前朝修史?”</p>

陆时答:“这是中国的史学传统。”</p>

辜鸿铭没想到会得到这个答案,</p>

在他心目中,陆时向来是一针见血的,怎么对这个问题却如此幼稚、迂腐。</p>

他反问:“你刚才说,传统?”</p>

陆时点点头,</p>

“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后朝为前朝修史,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文化认同。虽然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文明是一直延续的。”</p>

辜鸿铭无言以对。</p>

确实,中国人修史是种文明传承的习惯,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贯穿整个文明发展史的习惯。</p>

他想到了陆时在剑桥的演讲稿,</p>

那篇演讲已经先后被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联盟整理了出来,并在校内的杂志中刊登,</p>

陆时在演讲中坚定地表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来源自古中国。</p>

辜鸿铭感慨:“若我朝都是你这样的年轻人该多好啊……”</p>

这是真心的赞扬。</p>

陆时摇头,将话题绕回去,</p>

“辜老先生刚才问我的问题,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我其实是知道的。你想说,后朝为前朝修史,一方面是以前朝的灭亡为鉴,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p>

辜鸿铭点点头,</p>

果然,陆时还是一如既往地敏锐。</p>

陆时说:“历史,确实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描述,但如果连描述、整理的行为都没有,那一切都无从谈起。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记录历史便是起点。”</p>

辜鸿铭大点其头,</p>

“好!好好好!陆时,我曾与正翔说你是‘青年才俊’,现在看来却是保守了。你比我们这些老学究要强得多。”</p>

陆时摇头,</p>

“那不至于。”</p>

他指指《万历十五年》的原稿,说:“我现在为了这个,都快把头发薅掉好几撮了。”</p>

夏目漱石在旁边听得偷笑,</p>

陆时吃得好、睡得香,可没见他掉过几根头发。</p>

辜鸿铭说:“也是,这类文章最是难写,因为需要大量的史料支撑,否则会显得很没有真实性。不过,我看你这本书写得也七七八八了,大框架搭好了,应该不用磨多久就能成书。”</p>

说着,辜鸿铭拿起原稿,</p>

“我不太喜欢你将李贽列为单独的一个章节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