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诺亚特老师的这种所谓独立,不过都是在权衡利害之后不得已的选择,这种选择,与其说是独立,不如说是随波逐流,是在时代大潮之中,无法把控自身命运的女性小知识分子的随遇而安。</p>
因为她邂逅了大人物,搭上了修奈泽尔的顺风车,她被时代大潮送到风口浪尖,正如如今流行的一句话,“风口之上,猪都能飞”。</p>
按照蕾拉的观点,从一开始她就看不出诺亚特对希望联盟有什么兴趣,她甚至不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也从来不愿意进入任何一个权力中心,无论是纯血派还是希望联盟。虽然她也认识不少要员,但却始终游离于真正的权力场。后来帝国为了拉拢人心,把她打造为改过自新典范,让她成为帝国议会联邦派代表,只不过点缀一下而已。</p>
“这和我们不同,我们是在校园战场上并肩作战,在监狱里结下同志情谊。”蕾拉对刘宣这样说的。</p>
接下来,诺亚特老师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曾经放弃的理想如今实现了,她成了笑柄。</p>
对此刘宣只能表示,人生的道路很长,关键的就那几步。通观老师的人生,我们遗憾地发现,几乎在所有的人生选择关键几步,诺亚特老师都没有踩到点子上。</p>
到这里刘宣忽然疑惑起来:如果真是如此,那诺亚特老师真的有过牢不可破的政治信仰吗?</p>
“也许她曾经有过,”蕾拉这样说道,“在如火如荼的校园政治辩论中,她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表现出的“革命气势”,的确给人一种假象——她是个革命者,至少是被革命理想影响很早的青年。但接下来,诺亚特老师所有的跟政治道路选择有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信仰的游移不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