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种处世态度为他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好处。
对他的集中报道结束后,他才从在宣传科做事的黄志文那里知道,对他的报道其实是从上头戴着帽儿下达的口头通知,但只是说要报道一下杨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却并没有对报道版面和篇幅提出具体要求。
但厂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真是被热情的工友们的情绪给感染了,回去之后连连感慨说在厂里采访先进模范人物采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会有如此光辉正面形象的先进模范人物,在群众中一点负面评论都没有。
两位至情至性的记者感慨说,在对杨伟的采访过程中,“找人采访,根本不需要做工作,人家都是积极主动配合,热情非常地提供先进典型的各种先进素材和事迹”,又发表评论说这种采访“真是太省心了,根本不用问,人家七嘴八舌提供的各种先进素材就够记半个笔记本”。
末了,这两位记者还先后感慨说:“一线工人都是计件工资,接受采访要耽误人家赚钱的。以往哪次采访这种先进事迹不是要应下种种好处、费尽口舌才能让人家出面听你罗嗦,然后心不甘、情不愿、牵强附会地挤出一点所谓的『先进事迹』后,还要加上一些牢骚点评,往往又跟先进人物的先进形象背道而驰,害得咱只能装聋作哑当没听见。但这次却完全不同,这简直就是一次厂报采访史上里程碑式的采访事件,改变了以往的采访惯例。”
于是,两位记者连夜行动:文字记者当夜拿出了洋洋洒洒近万字的长篇人物通讯;摄影记者本来是跟着去敷衍故事的,因为一般先进典型的报道,只要不是半年和年终厂里统一组织评选的,都是不会在厂报上刊登照片的。
但这次摄影记者也上了心,被这次顺风采访和受访群众的热情所感染,特意选了一副杨伟形象最伟岸的照片,又下大功夫用图像处理软件给处理得尽善尽美,这才拿着照片去找编辑部主任关说人情,说像杨伟这种随机发现的草根典型,其实更具有宣传意义,比半年年终层层推荐上来的所谓“先进典型”要先进得多,强烈要求刊发典型人物的大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