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庐江少年周郎(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看着刘擎又冷下来的面色,陆康心道主公还真是将心理话写在脸上,这张面孔,显然是对周瑜乃至周氏不满了。

“回主公,此事说来话中,在扬州,周氏并非只有庐江一支,会稽周氏与袁绍走得极近,九江太守周昂,丹阳太守周昕,周喁更是在袁绍帐下任豫州从事,庐江周氏对袁术有所顾忌,也是理所应当。”陆康解释道。

“嚯,这会稽周氏,追随袁氏这么彻底,倒算是‘满门忠烈’!”刘擎讽刺道。

陆康也被刘擎这句“满门忠烈”整笑了,极致的夸奖,表示极度的厌恶,估计会稽周氏,在主公心中已是袁氏“烈士”了。

“原本打算先见见周瑜,既然如此,本王便先灭了袁术,先那周瑜小儿清醒清醒,再来见本王!”刘擎说着,已经走到马棚,回头对陆康道:“季宁慢慢来,本王先行一步!”

说着,驾马离去。

望着快速远去的刘擎,陆康叹了口气,又笑了笑,喃喃自语道:“老友,小主公仁德无双,骁勇异常,又是个性情中人,肯定对你的胃口!”

翌日,三军整备,集结于舒县城北,典韦,吕布,曹操各领一军,刘擎也亲率禁卫前行。

根据郭嘉荀衍商讨出来的对策,大军会向西南进兵,途径居巢,留下曹操包围居巢,围而不攻,而刘擎则率骑兵直扑皖县。

有纪灵断后,纪灵未出现,恐怕袁术不会紧急行军,若是赶的及时,说不定可以赶在袁术之前到达皖县,那么结果就是,袁术哪边都去不了。

大军一分为二,各自奔赴。

……

陈国,辰亭。

这里是一处寻常亭舍,仅仅是因为地势较为平坦,被赵云选为了驻扎之地。

驻扎于此的目标便是为了牵制长平县的丁原军,而张杨作为丁原副手,驻兵赭丘,两地互为犄角,若是算上赵云的驻地,便是相互牵制的三角之势。

赵云的目的,便是防止丁原张杨,乃至于陈国的任何兵马,前去支援汝阳。

如今,张辽与高顺已经屯兵汝阳城下,有了西华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两军几无后顾之忧。

张辽与高顺的兵马,算不上是围城之势,但汝阳与外界的联系,却实打实的被彻底切断。

虽然城中粮草储备够守军用上一两年,但各界人士已经开始人心惶惶,在提前布下的暗自运作之下,流言四起,特别是袁氏叛逆的名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不接受。

城中有粮草供应,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粮食都有保障。

首先,便是坊市的粟米价格大涨,从六百钱一石,半日一价,几天之内就翻了番,而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同时,伴随着流言四起,盗窃劫掠之事,也越来越频繁,县衙不得不加派人手巡视,袁军也开始在各个坊市布值岗哨,以维护交易秩序。

看似暂时稳定的表现之下,似乎又在酝酿着更大的动荡。

袁府上,逢纪来见袁绍。

“主公,辛评至今没有消息,恐怕西华有变。”

“元图之意,是粮草被张辽所得了?可张辽军一直未曾离去啊?”

没有外界真切的情报,逢纪表示也无可奈何,只能揣摩。

“许是颍川高顺,许是陈留赵云,高干与丁原那边,总有一处,出现了疏漏。”逢纪猜测道。

“依元图看,哪边的可能性更大?”

逢纪稍稍沉默,与袁绍对视了一眼,又低下头,拱手道:“高干。”

“你是说,高干会背弃本公?”

“主公,勿要忘了高氏在陈留,昔日高氏得意之人,或许是高干,所以高氏倾向于主公,可如今,高顺深得渤海王信任,年纪轻轻便授予颍川太守重任,此番年纪的太守,放眼天下,又有几人?那高氏,能不重视?”

袁绍狐疑的看了逢纪一眼。

这么一分析,还真有道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他那天沾亲带故,又有多大意义呢。

“元图,城中状况如何?”袁绍又问。

逢纪摇摇头,道:“表现无事,实则暗流涌动。”

“那……”袁绍刚欲再问,门口一道声音打断了他。

“袁公,豫州牧求见!”

……

(求推荐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