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小年(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见他们偷笑,懂了!

坐下嘀咕道:“都不靠谱!”

她刚才擦脸弄的满脸全是面,高丽娟挥挥手:“脸跟花狗腚似的,去洗洗然后一边玩去。”

现在手不疼了,想让她走,那能干吗?探头就看那两盆面。

咋瞅咋不对劲。

吴昊偷笑,蒸饺面硬,老吴今天和的面比以前的硬多了,他擀面都有点费劲,更别提才四岁的小丫头了。

小豆包指着妈妈跟前那盆明显白不少的面说道:“给我那个。”

高丽娟给她揪一块,小丫头擀完看着那椭圆形的面片有点愣神,这个咋软乎呢?

歪头看大哥:“你骗小孩!”

“伱自已要的面啊!别赖我!”

“哼!”小豆包拿大哥一点招都没有,往妈妈跟前凑凑接着擀面皮。

包饺子她就不会了,在那瞎捏,一个饺子快包成六角形了,等她包完一个,人家三口人都包好了。

吴卫国煮完饺子,先用笊篱捞出来几个,放到锅台后边,然后把一直放在碗架子后面的灶王爷像请出来。

他是一家之主,祭祀必须让他来。

灶王爷的画像最近两年才有的卖,就是画在纸上的,比较简陋。

吴卫国在灶台上又摆了一盘子灶糖,也就是前几天赶集买回来的关东糖。

祭灶还有一套磕儿:“灶王爷,本姓张,骑白马,拿银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吴昊知道是啥词,但是他爹念叨的快,兄妹俩对视一眼,根本没听清。

吴卫国把灶王爷的画像放到用秫秸扎的一只大公鸡上,放在灶台边的火堆里一烧,灶王爷就去玉帝那边报到去了。

等到年三十,再把灶王爷接回来,继续担任一家之主。

简单的仪式结束之后,吴昊领妹妹到院子里放鞭炮,点燃之后“噼里啪啦”响。

家里动物跟“毛了”似的,狗和貂听过炮仗声音,狗趴窝不动,貂又跑进仓房。

山驴子吓得跑两圈往角落一藏,它们天生惧怕这种声音。

小豆包不爱玩炮仗,捂着耳朵看鞭炮放完了,进屋上炕,等三口人坐好,她伸出筷子一指:“我要次麦穗饺子!”

这麦穗形状的饺子,都是高丽娟包的,寓意着丰收。

其实无论是饺子皮儿还是饺子馅,都是一样的,小孩子就图个稀奇,总觉得这样的饺子更好吃。

妹妹开口,吴昊就得给她夹饺子,每天吃饭,有一半时间是伺候人家。

吃完饭和老吴挂灯笼,别说现在,就是以后也不是家家门口都挂灯笼。

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正门上方,可能只挂一个。

东北有的时候夜里风大,吴卫国准备三个木头杆,两个竖着,一个横着钉在前端,形状如同门框,这样立起来有拉力能结实一些。

吴昊拿出两个灯笼和绳子还有两个小铁环,他把铁环固定在木头杆侧面。

穿进去绳子就可以上下收放灯笼,爷俩把木头杆插进大门两侧早就挖好的坑里。

这个灯笼杆的来历也挺多,流传比较广的,与姜太公有关。

姜子牙封神之后,发现忘记封自己了,没法子,就蹲到灯笼杆的上面。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从满族传过来的,努尔哈赤祭天用索罗杆,老百姓弄不了索罗杆,就竖个简化版的,慢慢就演变成灯笼杆。

爷俩挂完灯笼回到屋里,高丽娟在炕上剪挂钱,吴卫国拿小盆和浆糊。

吴昊把年画拿出来,他还记得前些年,家里没多少钱,有几年的年画都没买。

妈妈拿着抹布在旧年画表面,细致地一遍又一遍擦拭。

今年的年画,买得也格外多,吴昊拿起一张《鱼儿肥又大》年画。

上面是一个胖乎乎乐呵呵的小男娃,坐在绿色的荷叶上,手里拿着小小的钓鱼鞭,另一头是上钩的大红鲤鱼飞上了水面。

今年不糊墙,年画必须贴,他接过老吴和好的浆糊上炕把年画贴在墙上,新年画和旧报纸一比还有点别扭。

这个大胖小子成功引起小豆包注意,她含着手指歪头看,半天憋出一句:“他好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