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自商都的讯息。”
光屏展开,一行行文字出现在上面。
主要问陆笛与晏龙感觉如何,情况怎么样等等,需要他们各自回答,然后再把讯息传输回地球。
陆笛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措辞习惯明显属于夏教授。
行吧,隔着几千万公里,最后还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确认方式。
陆笛顺手把坐飞机有感那段话复制过去了。
同样能看到界面的晏龙:“这些通讯记录会被记载到教科书里,你改一改,别搞地域歧视,否则教科书那边不好办。”
火星科考站的工作人员:“……”
在地球耐心等到通讯回复的夏教授伸手托眼镜,抬头宣布:“他们情况良好,没有任何问题。”
欢呼声一片。
这段来自地球的击掌庆祝视频,陆笛在一个小时之后看到了。
这时他已经缩在金属圆球状无人机里,晃悠悠地参观了大半个科考站。
华夏天对科考站只有五分之一建筑位于火星地表,其他部分都在地下,这是为了对抗火星的恶劣气候,火星沙暴非常恐怖,每隔三四年就会爆发一次,每次刮起来能波及到整颗星球,持续时间能达到三个月,堪称暗无天日。
风力可以达到地球最强极度的风暴,同时夹带着沙尘与碎石,建筑物根本扛不住这样日经月累的冲刷。
所以火星科考站都采取了相同的建筑模式:探测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往下挖掘,就像那张著名的冰山图,只露出一部分在地表,减少建筑损耗与维修次数。
不刮沙尘暴的时候,火星就像是沙漠版的南极,非常寒冷。
由于大气稀薄,辐射照射在地表,加上太阳粒子风,别说人类了,就连陆笛也没法直接出去闲逛。
陆笛站在冰冠(地表)建筑的窗前,凝视着外面的天空。
太阳是蓝色的。
赤红色的地表,灰黄色的天空。
这里就像是不懂事的孩子拿了水彩笔胡乱涂抹出来的颜色。
“听说你去过南极?”
陆笛醒过神,连忙回头。
说话的人穿着华夏航天局的统一绿色T恤,笑着向陆笛伸出手:“真的没有预料到会有访客,你知道的,住在我们这样的地方,打个招呼还要一年多以后才能登门,可以等到你忘记这码子事,结果你们二十多天之后就来了……换成地球,简直放下电话门铃就响了。”
“这里有门铃?”陆笛好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