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襄阳之战(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初十日,襄阳府城不仅不降,还在樊城周边加固工事,尽管失去外援,襄阳明军却摆出一副与齐军决战的架势。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依岘首山(今襄阳南)而峙,夹汉水而立,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城坚池深, 仓储丰厚,是南明军事重镇。

齐军针对襄、樊设防情况,知道强攻很难取胜,于是采取四面筑堡、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遂筑堡于鹿门山(今襄阳东南)、白河口(今襄阳东北),切断明军南北联系,对襄、樊形成包围。

襄阳府守军见齐军兵势浩大,难以抵御,遂向驻守合肥的江北大营求援,恳请左良玉能发兵救援,解“荆襄百姓于倒悬”。

宁南伯以“淮河至要,不可轻动”为由,拒绝向襄阳派兵,不仅如此,合肥明军还将朝廷增援荆襄的兵马钱粮拦截在淮河一线,将粮草就地劫收。

正月十二日,齐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在万山西练水军一万人, 造战船500艘, 并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于汉水中,上置红衣炮,神火飞鸦,以断明军水道,对襄、樊形成威胁。

守军为摆脱危局,以步骑万人,兵船百余艘,突袭万山堡。齐军大将邓长雄先按兵不动,俟明军深入,则击鼓奋击,一举获胜。

三月初,戚金率军迎战明军于灌子滩,俘杀千余人,夺战舰30艘,追至云胜洲,大败明军,参将米千春乘轻舟逃遁。

四月,齐军从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在西南面,吴阿衡、戚金命熟悉水性的士兵潜入水中,断木沉索,烧毁襄、樊之间浮桥,切断两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