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因司马懿上封书信中,便让他如若战事不顺, 便遣人前去高平城请胡遵支援。
依着常理, 邓艾接到书信后就应该先去书信与胡遵, 大致将自身的守御部署以及兵力调度告知,以备事有万一时,胡遵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恰当增援部署。
而不是接到求援后,才仓促的拉开舆图与麾下探讨、制定救援部署。
但邓艾一直都没有去信。
他觉得如若依着司马懿之言行事,恐胡遵会对他部署提出不同的见解来。
胡遵乃名门出身,步入仕途的时间很早,先前随军攻灭了辽东公孙氏,累功拜为平西将军,且同样是司马懿心腹部将,见重程度并不亚于牛金。
如此人物,如若提出了建议,邓艾将会陷入听与不听的两难中。
若不听取不必多说,会给自己冠上一个藐视上官、自矜自傲的名声。
但若是听取了
且先不提胡遵的建议是否恰当,单凭战事不得自专,汲汲营营那么久才得以独掌一部的邓艾就无法接受了。
与其陷入两难,尚不如一开始便不做书信避免节外生枝。
但如今司马懿再次隐晦提及,他自是不能再继续熟视无睹了。
因为司马懿的闲话中,乃是声称魏国今岁内淮南、荆襄战线都将无事, 关中的雍凉各部有支援贺兰山的实力。
能将河西的战事变成拉锯战!
对,拉锯战。
去岁屈吴山之战后, 司马懿便召集僚佐计议, 那时做出了定策。
如若逆蜀复来攻打贺兰山,那么关中便尽可能支援,将战事变成旷日弥久,为了持续消耗逆蜀的战争底蕴。贯彻先前曹真与司马懿坚持的御蜀战略:拼国力底蕴,坐等逆蜀不堪负荷时再收复失地、攻入巴蜀。
邓艾尚没有参与这种决策军议的资格,但他能隐隐猜测到司马懿的意图。
但他觉得胡遵很难支援贺兰山。